5月6日,由中纺院中纺新材料公司牵头承担的“气胀式救生衣用材料的技术开发”,由中纺院东纶公司牵头承担的“PAN基预氧丝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研制”2个项目的鉴定会在京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张传雄、科技计划处副处长王宁;以及中纺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马咏梅、副总工程师黄庆、中纺院中纺新材料公司总经理李鹏、中纺院东纶公司总经理张孝南等2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项目鉴定委员会专家由天津工业大学教授钱晓明、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高级工程师李桂梅、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李琳、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雪强、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旭光、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仇满亮、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研究员刘洪静组成。会议由张传雄主持。
在项目汇报环节,中纺院中纺新材料公司工程师胡国银首先对“气胀式救生衣用材料的技术开发”项目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
据了解,当前市场上救生衣面料主要采用固有浮力芯材(木棉或泡沫塑料),这种材料的浮力下降大,压缩回弹性差,体积大穿着不方便,占用存储空间,救生安全指数为0.11。而充气式囊体材料,浮力保持率好,不占空间便于存放,救生安全指数0.26。气胀式救生衣势必成为将来救生行业的主流方向。国内多家具有生产气胀式救生衣资质的企业,所用材料均为进口。该项目在织物骨架基材、TPU材料及助剂遴选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骨架材料表面处理、流延涂覆等技术研究,解决了材料的撕裂强度、剥离强度、耐水解性能、手感舒适性、外观平整度等综合性能协同的技术难题、突破了气胀式救生衣材料生产的技术瓶颈,研究开发出高品质气胀式救生衣用材料。
随后,中纺院东纶公司副总工程师吴伟汇报了“PAN基预氧丝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研制”项目的立项背景、必要性、技术方案及完成情况。
吴伟表示,预氧丝有着与碳纤维相似的诸多优点,成本比碳纤维低,不易燃且不熔,可以散纤维形式用作阻燃保温填充材料,或以针刺加工工艺制备克重较高的纤维毡用于高温过滤材料。
该项目通过对PAN基预氧丝氧化度、体积密度及纤维力学性能的研究,提出采用纤维体积密度作为评价预氧丝阻燃性和可纺性的方法,为预氧丝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优化水刺工艺,解决了高模量纤维的梳理成网、水刺缠结强度等技术难题,制得具有阻燃特性且布面均匀度良好的PAN基预氧丝水刺非织造材料,并成功应用于复兴号高铁保温材料。
经审议,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上述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鉴定意见指出,“气胀式救生衣用材料的技术开发”项目形成了成熟、稳定的救生衣用材料产业化技术,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的成功实施改变了国内该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
“PAN基预氧丝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研制”项目,形成适用于PAN基预氧丝纤维的水刺非织造布成套技术,实现预氧丝水刺非织造布的批量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
李陵申在作总结发言时指出,这两个项目从补短板、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等角度来看,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