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通用技术中纺院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定性定量检测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再生纤维素纤维因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广受青睐,随着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新品不断涌现,目前规模化的产品包括莫代尔纤维、竹浆纤维、粘胶纤维、铜氨纤维、普通型莱赛尔纤维、半交联型莱赛尔纤维、交联型莱赛尔纤维等7种。由于这些再生纤维素纤维间的理化性能极其相似,使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的准确定性定量成为行业内公认的技术难题。
本项目围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理化性能进行深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以不同再生纤维素纤维间的细微差异为突破口,通过创新性引入标准曲线法解决多数再生纤维素纤维溶解时损伤系数变化难题,采用超声波清洗或十二烷基磺酸钠作为后处理试剂的方式解决再生纤维素纤维溶解后胶着难题,首次实现了溶解法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准确定性定量分析,并形成了集专利、标准和论文为一体的技术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近日,由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东华大学)、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省纺织工程学会、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期刊等单位联合承办的首届中国新材料技术应用大会——纺织新材料论坛在四川锦江宾馆成功举办,会议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巨安奇和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纪刚主持。
此次纺织新材料论坛为着力解决关键战略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核心问题,聚焦新一代功能纤维材料,包括低碳生物基纤维,高性能纤维,功能纤维和染整助剂等,邀请了纺织新材料领域院士和14位知名专家,共同探讨纺织新材料领域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担任论坛主席并为论坛致辞。本次论坛报告共分为三个主题。
高性能纤维的发展与高值化应用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程博闻、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王桦、总后军需所研究员刘雪强、东华大学教授巨安奇、成都新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教授徐长刚等专家分别做了题为《芳纶纳米纤维及其气凝胶的研究》《聚苯硫醚(PPS)超细纤维与应用研究》《聚酰亚胺气凝胶制备与应用》《碳纤维产业状况及技术进展》《PBO纤维应用及发展》的主旨报告。
环境友好纤维的高效制备与再生利用
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长春应化所研究员刘焱龙、东华大学教授陈龙等专家分别围绕《Lyocell长丝高效制备及差别化研究》《聚乳酸在纤维领域的应用研究》《废旧棉、涤纺织品化学清洁再生与利用的研究》作了分享交流。
纤维材料的功能构筑与多学科交叉
请输入图片描述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陈苏、四川大学教授兰建武、东华大学教授孙宾、北京纳米研究所教授董凯、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高工周佳良、四川大学教授谭淋等专家分别做了《多功能微纳纤维构筑新技术及其应用》《聚酯弹性体/PET复合弹性纤维开发与应用》《有机无机杂化绿色钛系缩聚催化剂及其聚酯工业应用》《自主式供电和自驱动传感智能纤维材料》《抗菌纤维技术发展及成果转化模式介绍》《液态金属掺杂纳米凝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主题报告。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与会代表就纺织新材料领域的最新基础理论、前沿技术成果和应用研究和报告内容与专家积极互动,现场学术氛围热烈。论坛的成功召开为我国纺织新材料“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开放式平台,论坛所汇聚的高水平报告为我国纺织新材料的技术创新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
4月15日-16日,第十二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隆重举行,通用技术新材董事长、党委书记庄小雄,通用技术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崔桂新,通用技术中纺院总工程师李瀚宇受邀参会。本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以“学术引领 科技助力 创新赋能”为主题,设置了1个主会场、10个分会场、1个研究生论坛。在颁奖环节,会议分别为2022纺织学术大奖、2022纺织学术带头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士等奖项颁发证书,庄小雄入选2022年度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士。
“生物基纤维材料论坛”分会场
“生物基纤维材料论坛”分会场由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承办。会议由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博闻,中纺院原副总工程师黄庆共同主持。来自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相关单位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交流。
在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常规化纤品种已经无法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开发高品质生物基纤维品种对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的重要意义越发凸显。本次会议邀请9位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结合产业重大需求和各自研究方向,深入阐述生物基纤维材料领域发展趋势、重点品种的关键技术和相关成果。
中国化纤协会总经济师、生物基纤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增俊作《生物基化学纤维现状及“十四五”发展方向》专题报告,对我国生物基纤维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目标与展望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我国生物基纤维发展必须要实现原料的稳定供应、产品的规模化和低成本制备、以及装备的国产化。
Lyocell纤维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纤维,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在《Lyocell纤维的研究与进展》的主题报告中,从Lyocell纤维产业技术分析、Lyocell多元化产品、Lyocell纤维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等三个方面对Lyocell纤维行业发展进行了精准阐述。他建议,我国Lyocell纤维产业发展要重点围绕产能控制、纤维应用技术、桨粕和溶剂配套工程及节能技术等四个方向进行。
功能化纤维产品与制备技术的开发是生物基纤维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天津工业大学教授任元林以《阻燃Lyocell纤维及织物的研究进展》为题分享了当前纤维素纤维阻燃改性的主要方法,指出阻燃剂及阻燃技术的发展必然朝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方向发展,生物质阻燃剂将是未来重要的研发方向。
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是生物基纤维应用发展的基础,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郝新敏作《生物基尼龙56纤维结构性能与应用》报告,介绍了生物基尼龙56纤维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情况。他指出,生物基尼龙56纤维材料在吸湿快干、染色、阻燃等性能方面优势明显,在纺织服装及新型塑料行业升级换代发展中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热门的生物科学的分支学科,通过生物方法合成的聚羟基脂肪酸脂材料具有环境友好特征,发展前景广阔。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国强在题为《生物聚酯PHA:多样性材料及其应用》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其团队通过外观、内部结构、生长方式、代谢途径、产物合成路径5个方面开发的新型微生物底盘,实现了PHA(聚羟基脂肪酸酯)材料高效低成本绿色化生产。PHA材料种类丰富、性能全面,未来必将成为驱动可降解材料产业的新增长引擎。
经过20年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我国已具备规模化工业实施聚乳酸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天津科技大学化工系教授王正祥以《生物工程技术在生物基纤维材料发展中的应用》为题概述了生物工程技术在生物基纤维材料制备中的重要性,并以聚乳酸产业中乳酸单体制造技术为例,详细阐述了生物工程技术在乳酸制备中的技术创新过程。他指出,通过“政、产、学、研、用”层面的通力合作,切实解决制约行业发展和自主化水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聚乳酸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聚乳酸材料为民所想、为民所用的目标。
在生物基纤维材料产品推广应用中,“禾素”这一品牌的产品无疑是市场中的一颗明珠。南京禾素时代抗菌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斌在《基于PHBV生物基抗菌纤维的纺织品研发及其应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禾素公司抗菌纤维材料的抗菌抗病毒机理、产品的性能特点、应用与开发实践等情况,他指出,目前抗菌纺织品标准仍需在安全性、功能针对性、检测菌种的细分等方面进行完善。
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材料性能降解性能优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纺院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吴鹏飞在题为《生物可降解纤维及其产品研发》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纤维的发展及应用情况。团队开发的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纤维制备与应用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在医疗领域获得较好应用。
纤维材料的低成本和高性能化是生物基材料的必经之路。来自天津工业大学教授郑柳春在题为《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低成本制备、改性和工业化研究进展》的报告中,从高性能PBS共聚物的低成本合成路线、PBS的共聚改性等方面介绍了团队低成本PBS产品的产业化制备技术、产品改性技术的研发情况,研制的产品性能优异,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部分产品已实现产业化。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与会代表认真聆听,并就报告内容与专家积极互动、热烈讨论。本次论坛的召开为生物基纤维材料领域搭建了一个面向前沿、学术互动、合作交流的开放式平台,论坛所汇聚的高水平报告及成果为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生物基纤维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生物基纤维材料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业规模不断增长。3月24日,“生物基纤维材料发展论坛”系列报告会第二次会议在京举办。会议以“纤维材料可持续发展”为主题,5位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面向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共同探讨生物基材料绿色与创新发展路径,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赋能。
本次会议由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天津科技大学、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纺织科学研究》杂志支持。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博闻,通用技术新材纪委书记徐瀚,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崔桂新,总工程师李瀚宇,以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媒体等代表共计400余人参会。会议以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举办,并于天津科技大学与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分别设置分会场,生物可降解研究院对会议进行了全程转播。会议由程博闻主持。
马咏梅在致辞中表示,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绿色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刚性需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人们对生产方式更可持续的新期待。“生物基纤维材料发展论坛”第一次会议探讨了生物基纤维材料高值化利用路径,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次会议将聚焦纤维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各行业间技术的协同发展和增效作用,推动生物基纤维材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共探聚乳酸高质量发展路径
聚乳酸作为典型的碳中和、可再生、生物全降解高分子材料,正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大宗原材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学思在《生物基聚乳酸材料的应用》的主题报告中说道,“聚乳酸(PLA)纤维俗称‘玉米纤维’,具有无毒、无刺激、亲肤性佳、透气性好、抗菌等多项优点,在纺粘与水刺无纺布产品、吸塑与注塑产品、打印耗材等领域皆得到广泛应用,在缝合线、止血夹、组织粘合剂等医用PLA、PCL材料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他以国际视野系统讲解了聚乳酸材料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化应用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医用高端聚乳酸产业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为我国聚乳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振了信心。
经过20年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我国已具备规模化工业实施聚乳酸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天津科技大学化工系教授王正祥教授以《聚乳酸材料单体高效制备技术的研究》为题分享了聚乳酸生产、制备的关键技术,以及聚乳酸产业链概况。他提出了聚乳酸材料单体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并指出,未来,通过“政、产、学、研、用”层面的通力合作,多学科跨界组合创新,全产业链技术与装备融通,在切实解决制约行业发展和自主化水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同时,有望快速实现聚乳酸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供应链的合理布局与协调运转,驱动聚乳酸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高端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应化所所长刘德华在题为《生物法1,3-丙二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展》的报告中指出,生物法1,3-丙二醇(PDO)作为一种无色、无臭、具吸湿性的透明粘稠液体,被广泛用于化妆品、油墨、印染、涂料、润滑剂等,尤其是作为聚酯单体受到广泛关注。在化妆品行业,PDO的市场年需求在2万吨左右。在生物降解材料领域,生物基来源PDO应用潜力巨大,可与脂肪族二元酸聚合合成可降解聚酯材料,或参与PBAT、PBS等可降解材料共聚合成新型可降解共聚酯材料。目前,其研究团队设计了构建PDO的非天然途径。
纳米纤维素材料是一维尺度达到纳米级的纤维素新材料。因其储量丰富、来源广、可再生及绿色友好的特点,是当前世界上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的材料之一,其应用涉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造纸建筑等诸多领域。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邵自强以《纳米纤维素及其工业化应用前景》为题,概述了纳米纤维素制备方法及国内外工程化现状,介绍了纳米纤维素应用领域及最新成果,并指出当前纳米纤维素的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长王栋带来了《高效低耗纤维过滤分离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创新》的主题演讲。他介绍了过滤分离材料的研究进展:基于“多相熔融共混相分离”方法可宏量制备热塑性聚合物纳米纤维;基于纳米纤维材料,已设计开发出具有微滤、纳滤、反渗透、油水分离等过滤功能的膜材料及吸附、催化等功能性分离膜材料,形成了纳米纤维过滤分离材料的技术体系;在优化水路的思路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的纳米纤维过滤分离材料的组件及装置,可广泛应用于纺织产业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再利用。
与会人员就生物基纤维材料发展的热点问题与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此次会议不仅展现了生物基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是对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未来,“生物基纤维材料发展论坛”系列报告会将紧跟时代脉搏,分享更多前瞻解析与实践经验,助力行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凝聚力量、共谋发展,3月4日“生物基纤维材料发展论坛”系列报告会第一次会议在京举办,会议以“生物基纤维材料高值化利用”为主题,7位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面向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生物基纤维材料高值化利用的领先技术和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本次会议由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科技大学主办,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以线上线下形式召开,通用技术新材副总经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路福平,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博闻,通用技术新材副总经理于捍江,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纪刚、崔桂新、总工程师李瀚宇以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媒体等代表共计400余人参会。会议由徐纪刚主持。
马咏梅在致辞中指出,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纺院运行,15年来围绕主攻方向解决了一系列涉及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纤维新材料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探讨生物基纤维材料高值化利用路径是本次会议召开的初衷。希望借助这一平台,共同探索各行业间技术的协同发展和增效作用,推动实现生物基材料领域的科学发展和整体提升。
路福平致辞时表示,纤维材料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工业发展,护航国际民生的基础材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物基纤维新材料不仅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双碳”重大战略需求,也将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是国家资源依赖、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希望能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分析生物基纤维材料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梳理国家需求背后的重大科技问题。
聚焦医用新材料
在主题报告环节,程博闻教授首先带来了《医用生物可降解人体可吸收缝合线的研究》的主题报告,围绕PPDO的研究现状及产业链、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的合成、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纺丝成形与加工等方面展开。他指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发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有社会担当的企业从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去布局谋划。
近年来,临床对人工血管的需求不断上升,然而,我国人工血管面临着窘境:大口径(≥6mm)人工血管依赖进口,处于卡脖子局面;小口径(<6mm)人工血管方面,国内外均无产品。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孔德领在题为《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中介绍道,南开大学相关研究的技术创新性在于通过聚合物纤维与细胞外基质有机整合,使人工血管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皮下组织环境产生了大量活性因子,赋予组织工程血管优异的血管再生活性。
共探绿色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的需求量加大,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原料——溶解浆,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关键。对此,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倪永浩在题为《溶解浆的基本理论研究及其与生产高质量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关系》的报告中,介绍了溶解浆的基本概念及两种主要生产方法(酸性亚硫酸盐法和预水解硫酸盐法)的基本原理,并详细对比了两种生产方法生产的溶解浆聚合度、纤维可及性和反应性能的差异。倪永浩指出,在改进生产工艺和质量方面,上下游合作研发有利于优化创新成果,这也是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
由于环保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加工方法已成为解决纤维素工业发展迟滞的关键。对此,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周金平在题为《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溶解及其纺丝新技术》的报告中指出,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溶解及其纺丝新技术,对纤维素浆料要求低,产品易于处理、运输及储存,且没有毒性,将有可能代替黏胶法成为生产纤维素纤维的工艺之一。
共话材料创新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军带来了《可持续发展形势下的纤维素材料创新》主题演讲。从高分子材料领域来看,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与多举措并重,包括:鼓励回收再利用(物理和化学途径),在不同领域的适当使用或某些领域的减量使用,基于可再生资源的塑料开发,开发易于回收的高分子材料,开发按需降解的新型塑料等。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国强在题为《生物聚酯PHA:多样性材料及其应用》报告中指出,合成生物学通过外观、内部结构、生长方式、代谢途径、产物合成路径5个方面的改造来实现其功能性。PHA(聚羟基脂肪酸酯)材料具有性能可调、动物可食用、生物相容、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在纺织产品的应用上,PLA/PHA共混纤维的光泽 (外观) 与真丝等高档纤维相媲美,具有天然抑菌、防螨等功能特性。
同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任杰在题为《限塑与低碳背景下聚乳酸的研发、产业化现状与应用前景展望》报告中表示,目前聚乳酸的全球产能不足,相较于百万吨级的市场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国内市场上,2025年需求量即可超过300万吨,对应市场近1000亿元。在一次性塑料及一次性卫生用品、纤维及织物市场,这一材料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融名家之思,共谋产业发展。此次会议的举办,在展现生物基纤维材料高值化利用技术发展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对生物基材料领域的科学发展现况及前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未来,“生物基纤维材料发展论坛”系列报告会将继续凝聚合力,引领这一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2月28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一行到通用技术中纺院交流访问。通用技术新材董事长、党委书记庄小雄,通用技术新材副总经理、中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崔桂新,总工程师李瀚宇,科技创新部、创新中心等相关人员参加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中纺院介绍了公司总体情况、研发体系、核心技术成果以及创新平台建设情况,浙江理工大学介绍了学校的优势学科和重要技术成果。双方就Lyocell纤维、功能性聚酯、聚酰胺等纤维新材料领域绿色低碳技术进行了交流探讨,并就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和运行经验等,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双方就进一步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等形成合作意向,就共同促进双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高水平人才互通互助方面达成了共识。此次交流对中纺院聚焦科技研发方向、增强科研平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陈文兴院士一行参观了中纺院展厅,对中纺院在纺织新材料领域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展示的各类科技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2月21日,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义带队到通用技术中纺院走访交流。中纺院副总经理崔桂新、总工程师李瀚宇、北京校友会秘书长谢方明及天津工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校友工作办公室、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校友会等负责同志与部分在京校友参加。
座谈会上,崔桂新代表中纺院对刘义副校长一行表示欢迎,对母校来京看望校友、关心校友发展表示感谢,刘义副校长介绍了学校发展情况,为北京校友们在纺织领域的斐然成就表示赞赏。随后,中纺院介绍了单位总体情况和核心科技成果,天津工业大学介绍了学校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应届毕业生情况。双方表示将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在毕业生就业,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研发,平台共建,实验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教融合贡献智慧和力量。
刘义副校长一行参观了中纺院科技成果展厅和中纺标检测实验室。
疫情防控用纺织品是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装备,是国家重要战略储备物资,质量检验与评价体系是疫情防控用纺织品可靠性与应急调配的重要保障。2月17日,由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疫情防控用纺织品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课题绩效评价会议在京举行。专家组由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汤万金以及来自行业协会、高校、院所、企业的8位专家组成。通用技术中纺院总经理、党委书记马咏梅出席会议并致辞。
该项目于2020年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项。针对国内外疫情防控用纺织品存在关键指标检测技术不合理、部分标准及校准规范缺失、跨领域综合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项目开展了“疫情防控用纺织品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研究”“疫情防控可重复使用织物标准研究”“疫情防控用纺织品密合性多点检测技术研究”“疫情防控用纺织品抗病毒检测技术研究”4个子课题的研究。
会上,马咏梅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向专家组汇报了项目整体进展情况与重要科研成果。4个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对各子课题的执行情况、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效益进行了汇报。项目各课题组通过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建立了疫情防控用基础纺织材料、口罩和防护服三类产品的国内外标准指标对应表,研发了口罩快速老化试验方法和有效期快速评估技术,完善了疫情防控用纺织品跨领域综合服务能力;开发了2款能耐20次洗消兼具防护性和舒适性的疫情防控可重复使用织物产品,并构建了评价体系;开发了疫情防控用纺织品测试用软质头模、易泄漏点分析装置和密合性多点检测装置,研发了多点检测技术并应用示范;建立了纺织品抗病毒性能的检测方法并标准化。项目制定标准5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行业校准规范2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件,发表论文11篇。
在审查资料、提问与讨论之后,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4个课题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和考核指标,同意通过绩效评价。该项目各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我国疫情防控用纺织品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促进疫情防控用纺织品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政府合理选用和紧急调配防疫物资提供了技术支撑。
会议由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主持,来自中纺院、中纺标、南通大学、江苏省特种安全防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天津纺科等项目参与单位的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1月18日,由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应用”项目课题绩效评价会议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以及来自行业协会、高校、院所的8位专家组成专家组。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上,中纺院邱志成正高级工程师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汇报了项目整体进展情况与取得的成果;3个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对“高储存稳定乙二醇基超细颜料色浆连续制备技术”“高颜料浓度聚酯预聚体制备及在线添加技术”“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工业化成套技术”课题的总体进展情况、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效益进行了汇报,并进行视频展示。专家组听取了项目与各子课题的执行情况汇报,经充分讨论和质询,一致认为课题组织管理有效,各单位协同研发效果显著,课题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和考核指标,同意通过绩效评价。
项目各课题协同创新,通过技术攻关,开发出了高储存稳定乙二醇基超细颜料色浆连续制备技术、高颜料浓度聚酯预聚体制备及在线添加技术、原液着色聚酯大容量原位法连续聚合与熔体直接纺丝技术及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高效低成本转产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形成了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工业化成套技术;建成了5000吨/年乙二醇基超细颜料色浆全自动连续化制备示范线和全球首台套10万吨/年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产业化示范线,实现了原位聚合特黑聚酯切片及其短纤维产品大容量高效制备;制定了高储存稳定、窄粒径分布乙二醇基超细颜料色浆产品标准2项、生产技术规范1项以及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的产品标准3项、生产技术规范2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其中3项获得授权;发表论文7篇。
采用原位聚合法替代现有色母粒法制备有色纤维,对于产品品质提升以及化纤行业绿色低碳制造均有促进作用,对提升我国原液着色聚酯纤维产业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专家建议进一步凝练课题研究成果,提升研究实效,并针对课题的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中纺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项目参与企业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近日,通用技术中纺院经过3个月连续奋战、攻坚克难,顺利完成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项目专有设备的安装调试,实现了全球首台套年产10万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熔体直纺生产线一次性投产成功,所生产原位聚合特黑聚酯切片与短纤维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项目要求。
年产10万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熔体直纺生产线,是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成果之一。该项目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年产10万吨聚酯连续聚合熔体直纺生产线为基础,通过引入中纺院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工艺技术与专有设备,新增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切片及直纺纤维生产功能,提升了生产线的柔性化、功能化能力。本次投产成功,也标志着中纺院创新中心历经7年技术攻关的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技术产业化成功。
年产10万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熔体直纺生产线顺利开车及产出优质原位聚合特黑聚酯切片及短纤维产品,标志着由中纺院研发的原位聚合原液着色产业化技术已成熟,下一步项目组将细致优化聚合纤维制备技术,深入开展纤维应用技术研究,尽快将原位聚合原液着色纤维制备的织物产品推向市场,为化纤行业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2月28日,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顺利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蒋士成院士、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会议由中纺院副总经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纪刚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情况汇报及学术委员会专家讨论环节由东华大学校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俞建勇院士主持。中纺院总经理、党委书记马咏梅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听取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博闻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与定位、2022年度科研建设成果、开放与合作交流、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运行管理方面的进展与成效,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和2023年开放课题方向的设置。
在听取了汇报内容后,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开展的研究工作、团队建设、运行管理等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讨论,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入了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完善了生物基产业链,对实验室优化重组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Lyocell纤维新技术、可降解聚酯新材料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在队伍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同时也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的工作与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俞建勇院士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明确和凝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合理布局,在特定领域形成突破性成果,做科技“特长生”;二是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和共建单位间合作创新,在新形势下强化技术优势和科研协同,形成核心攻关团队;三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竞争前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研究,形成本领域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升行业引领能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中纺院、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天津科技大学三方有关领导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共48人参加会议。
11月12日,通用技术中纺院与江南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无锡举行。通用技术新材总经理、通用技术中纺院董事长姜俊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出席签约仪式,江南大学副校长顾正彪主持仪式。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卫指出,江南大学与中纺院的合作源远流长,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双方将在新的起点开启全面深度合作。他希望双方在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等多维度实现优势互补,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共同打造纺织科学领域的科研与人才高地。
姜俊华表示,中纺院与江南大学有着“不忘科技创新”的一致初心,近年来围绕再生纤维素纤维领域开展了多项科研开发工作,建立了优势互补、产研互通的重要合作基础。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全面加深双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方位深度合作,进一步推动中纺院与江南大学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互通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齐心协力,为我国纺织纤维新材料领域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卫与姜俊华分别代表江南大学和中纺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参会单位代表十余人共同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