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就正在合作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交流研讨。通用技术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生物质材料研究所所长程春祖、功能纤维材料研究所所长吴鹏飞,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廖耀祖,天津纺科副总经理朱俊伟、总经理助理马肖等参加了交流活动,并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导电/吸波多功能杂化聚合物纤维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推进工作进行深入交流,会议由徐纪刚主持。
会议围绕导电吸波材料未来在纤维领域合作开展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导电吸波材料在新材料制造、传统产业升级、国家相关领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导电吸波材料与传统纤维材料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特别是在提升纺织品性能、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会议还就科研与产业合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中纺院与材料学院进一步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研究生培养等交换了意见。
会后,东华大学廖耀祖一行参观了中纺院展厅和通用技术天津纺科试验车间。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天津纺科项目组成员参与此次交流活动。
4月19日,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与内蒙古运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运筹科技”)举行纤维新材料技术合作签约仪式,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运筹科技总经理盛利忠作为代表签署了合作协议。运筹科技副总经理王敬、技术专家刘先继,中纺院纤维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迟克栋、市场部副主任武术方以及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见证。
中纺院在纤维新材料领域承担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多项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运筹科技专注于从事进出口业务,多年来在商务磋商,国际结算,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纺院和运筹科技具有良好的业务互补性,本次合作是双方在新材料领域国际化推广的开始,将在今后的合作中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国产化纤维新材料技术走向国际。
5月28日,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纪刚受邀参加中国稀土行业(第四届)产学研对接交流研讨会,并与包钢集团副总经理、包头稀土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振刚共同签署了《新型稀土热管理面料创新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在我国工业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头稀土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以稀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宗旨,以稀土冶金、环境保护、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及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稀土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稀土分析检测、稀土情报信息等为研究重点。中纺院作为我国纺织行业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拥有纺织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纺织计量站等行业重要公共服务资源,具有从纤维新材料研发、装备制造到工程设计的集成创新优势。
中纺院与稀土研究院的合作将推进提升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传统产业与国家战略产业的衔接,共同建立“新型稀土热管理面料创新基地”研发合作平台,拓展稀土在纤维、面料及服装行业的功能性应用,提升技术含量和功能水平,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纤维需求,助力中国纺织产业和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签约前,徐纪刚前往包头稀土研究院,对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进行了详细了解,并与包头稀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志强,常务副书记、副院长李波等进行了交流。双方就稀土材料科技研发合作攻关、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运行和建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一致对稀土功能材料在纤维领域的应用及推广充满信心和期待。
通用技术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俊伟、总经理助理马肖参加活动。
7月24日,通用技术中纺院与包头稀土研究院开展合作交流。通用技术中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副总经理徐纪刚、崔桂新,包头稀土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波,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李璐等参加了本次交流。会议由徐纪刚主持。
稀土在新材料制造、国防科技、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会上,通用技术中纺院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科研技术优势与近年来取得的创新成果。包头稀土研究院介绍了公司发展历程、科研现状、研究领域以及产业情况,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重点介绍了稀土纺织材料研发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
双方代表围绕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与方向开展了讨论。双方一致认为,稀土元素与纺织材料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特别是在提升纺织品性能、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双方还就科研与产业合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达成了初步共识。
此次会议为双方的下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马咏梅表示,通用技术中纺院期待与包头稀土研究院携手合作,充分利用各自在纺织科技和稀土资源方面的优势,共同探索和拓展稀土元素在纺织材料中的创新应用,推动纺织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纺织材料研发中心,通用技术中纺院科技创新部、通用技术天津纺科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上述活动。
10月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北京举行。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以及来自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的7位专家组成。中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副总经理徐纪刚、崔桂新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主任张传雄主持。项目鉴定环节由鉴定委员会主任朱美芳主持。
该项目由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牵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构建了从色浆原料优化研究、关键工艺和核心装备中试验证与工程放大、产业化示范线建设、工业化生产工艺和产品开发的全链条协同技术攻关。经鉴定,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原位聚合原液着色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加工成纺织品时可省去染色工序,每吨纤维可实现废水减排32吨、二氧化碳减排1.2吨,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绿色纤维。目前,原液着色聚酯纤维主要通过色母粒着色法生产,颜料在高分子量聚酯熔体中的分散主要依靠机械剪切力,容易残留大颗粒颜料团聚体,导致生产深色、细旦、高强度等高品质纤维较为困难。原位聚合法通过将颜料超细化分散在聚酯单体中,随后在超细颜料表面进行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量聚酯。与色母粒着色法相比,原位聚合法在解决原液着色聚酯中颜料粒子的分散及其与基体的界面相容性等核心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不仅显著提升了纤维的单丝细度、力学强度、着色牢度和色彩均匀性等品质指标,还使得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显著降低。
马咏梅在致辞中表示,该项目成果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开发及应用”和“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应用”,以及国务院国资委科技攻关专项任务,历时8年完成。项目成果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2023年版)》,并在中央电视台《对话》两会特别策划系列节目之《感知新质生产力》中作为推动产业绿色化技术成果被重点推介。项目团队获得“中央企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会上,中纺院正高级工程师邱志成作为项目负责人进行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以及查新、检测、应用等情况汇报。项目发明了高颜料浓度聚酯原位聚合新方法,研制了分步精确控制反应釜、高剪切均质混合器、熔体直纺母粒在线添加低阻动态混合器等专用设备,开发了高稳定乙二醇基超细颜料色浆连续制备技术、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熔体直纺及功能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形成了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成套技术及装备。项目建成了5000吨/年乙二醇基超细颜料色浆全自动连续化制备生产线、全球首台套10万吨/年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熔体直纺生产线,实现了乙二醇基超细炭黑色浆、原位聚合特黑聚酯切片及其差别化纤维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与规模化应用。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24件,编制标准5项,发表论文7篇。
鉴定委员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观看了现场运行视频,查看了样品,经质询讨论形成鉴定意见:认为项目已完成任务书的要求,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原位聚合原液着色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建议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快推广应用。
该项目开发的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技术,具有突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特点,环境效益显著。项目的实施对推动我国原液着色纤维产业技术由“并跑型”向“领跑型”转变、助力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项目鉴定委员会,以及中纺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项目完成单位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10月30日,由安踏集团作为牵头单位,清华大学、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等科研院所,以及运动鞋服供应链上游的中石化、申洲国际、超盈纺织等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北京正式成立。通用技术中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与安踏集团COO陈科、中国工程院俞建勇院士、徐卫林院士及奥运冠军武大靖等代表一起参与了联合体的启动仪式。
未来,“联合体”将围绕产学研合作,在设立关键技术清单、制定技术转化路线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布局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探索出科学高效、兼顾各方需求的机制与流程,为中国体育用品产业打通技术成果规模化转化应用的链路,实现从实验室到货架的创新闭环蹚出一条新路。
作为纺织科研“国家队”,加入联合体将有助于中纺院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中纺院在纤维新材料领域创新链中的“策源”功能,增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圈,进而推动中纺院在体育用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月10日,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与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许丕绩作为代表共同签署《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合作协议》,并就下一步合作开展深入交流。
中纺院作为我国纺织行业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具有从纤维新材料研发、装备制造、纤维应用研究及标准检测计量认证的集成创新优势;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由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拨款及香港理工大学承办,一直致力为时装及纺织业提供应用研究、技术转移及科研成果商品化服务。此次合作协议签署,双方围绕纤维新材料、先进功能纺织制品、智能制造与装备、循环再生纺织品、纺织品标准认证和检验检测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并继续在技术创新、实验室共享、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次合作是双方在技术、资源和市场方面优势互补,推动两地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未来,双方将以战略眼光洞察行业未来机遇,运用创新手段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解决方案,持续释放创新潜能,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携手推动纺织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中纺院总工程师李瀚宇,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项目发展总监姚磊及中纺院科技创新部、基础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参加相关活动。
近日,通用技术中纺院经过3个月连续奋战、攻坚克难,顺利完成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项目专有设备的安装调试,实现了全球首台套年产10万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熔体直纺生产线一次性投产成功,所生产原位聚合特黑聚酯切片与短纤维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项目要求。
年产10万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熔体直纺生产线,是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成果之一。该项目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年产10万吨聚酯连续聚合熔体直纺生产线为基础,通过引入中纺院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工艺技术与专有设备,新增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切片及直纺纤维生产功能,提升了生产线的柔性化、功能化能力。本次投产成功,也标志着中纺院创新中心历经7年技术攻关的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技术产业化成功。
年产10万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熔体直纺生产线顺利开车及产出优质原位聚合特黑聚酯切片及短纤维产品,标志着由中纺院研发的原位聚合原液着色产业化技术已成熟,下一步项目组将细致优化聚合纤维制备技术,深入开展纤维应用技术研究,尽快将原位聚合原液着色纤维制备的织物产品推向市场,为化纤行业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年“开门红”号角已全面吹响,中纺院创新中心砥砺奋进新征程,全力推进科研工作取得“开门红”。近日,创新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应用”项目团队在天津武清试验基地2000吨/年试验线上成功开展了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与熔体直纺工艺技术优化研究,生产出了熔体过滤性能和细旦纤维纺丝性能与本白聚酯基本相当的原位聚合特黑聚酯,以科技创新助力实现“开门红”。
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加工成纺织品可省去染色工序,每吨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纺织品可减排废水32吨、二氧化碳1.2吨。为提升我国原液着色聚酯纤维产品品质、进一步降低其生产能耗,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落地,中纺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内色浆行业规模最大上市企业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并获批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应用”。通过实施本项目,将建成全球首套10万吨/年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产业化示范线,实现特黑、细旦、高强等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纤维产品的高效制备。
本批次2000吨/年试验线原位聚合特黑聚酯切片与熔体直纺长丝的中试生产,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与熔体直纺工艺技术;另一方面对10万吨/年产业化示范线落地企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了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工艺实操培训。通过工艺技术优化,2000吨/年试验线生产原位聚合特黑聚酯切片的压滤值小于0.006MPa.cm2/g,且熔体直纺规格为135dtex/144f的原位聚合特黑聚酯细旦预取向丝断裂强度达到2.4cN/dtex以上,使原位聚合特黑聚酯的熔体过滤性能和细旦纤维纺丝性能与本白聚酯基本相当;通过工艺实操培训,为下一步10万吨/年示范线一次性开车成功积累了生产实践经验。
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中纺院就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相关研究成果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5项、PCT国际专利1项,其中12项中国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对推动我国原液着色纤维产业技术由“并跑型”向“领跑型”转变、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中纺院创新中心是在整合中纺院优势科技力量和研发体系基础上由原研发中心和绿纤中心合并成立,主要从事生物源纤维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功能性差别化材料及高性能纤维的原料制造、材料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技术研究。作为中纺院科技创新支撑力量,创新中心将继续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集团新材料板块和中纺院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落地实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开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向全年奋斗目标铿锵迈进。
2022年伊始,通用技术中纺院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中丽”)与土耳其客户签订了3亿元的大型涤纶直纺POY/FDY纺丝和卷绕成套装备项目合同,这是北京中丽近年来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上单体合同额最大的项目。
作为国内化纤装备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的领军企业,北京中丽始终紧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谋求发展,积极运用远程视频和现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持续为国外客户提技术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和认可。在争取项目的半年时间里,面对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历经多轮视频会议和商务谈判,北京中丽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优质的产品服务、卓越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良好的业界口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合同订单。
本次项目内容涵盖纺丝、卷绕、自动落筒、自动包装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工作,该项目合同的签订为北京中丽在土耳其及欧洲、中东、中亚市场业务开拓奠定了基础,对北京中丽塑造国际化品牌、提升国际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北京中丽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并安排专人跟进项目进度,目前,该项目已分批稳定投入生产。
北京中丽将以建设世界一流化纤装备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为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激发企业发展动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向全年高质量发展目标铿锵迈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项目简介
涤纶直纺POY卷绕成套装备项目
大型涤纶直纺POY和卷绕成套装备具有产量高、生产成本低,投资少的特点,单部位产量是普通涤纶POY的一倍。设备同时采用了新型节能型纺丝箱体,比普通纺丝箱体节能25%。下装式杯形组件更加先进,提高了熔体在组件内流动的均匀性,板面温度均匀一致,同时又减轻了劳动强度。特殊设计的组件和喷丝板结构,提高了分纤后的纤密度均匀性。
大型涤纶FDY纺丝和卷绕成套装备
大型涤纶FDY纺丝和卷绕成套装备在采用新型高效节能型纺丝箱体和杯形下装式组件的基础上配备了新型侧吹风系统,风速均匀稳定,纤维条干好。采用的热管均温技术热牵伸辊,热辊表面工作区内温度均匀可靠,能耗低。此外,设备配备精密卷绕的全自动换筒卷绕头,具有高效的切换成功率,成形良好,丝饼卷装最高可达24头/位。
中纺设计具有纺织行业甲级和建筑行业乙级工程设计资质及工程咨询资质,现已成为以纺织、化纤工业项目为主,兼顾其他工业、民用项目设计的综合性设计公司。
主要服务:1.纺织行业工程咨询服务。
2.纺织、印染、化纤原料、化纤等纺织行业工业建筑工程设计。
3.一般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及工厂生活区民用建筑工程设计。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合作路328号
联系方式:www.ctaedi.com.cn 0311-87048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