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2017/12

            为加强南通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绩效,同时为培育省三星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做准备,近日,南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开展了2017年度南通市星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评定工作。经各县(市)区审核推荐和评审,海安中纺院纤维新材料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其他11家单位共同被认定为2017年度南通市星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中纺院海安分院自2017年开始运行以来,始终致力于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在纤维新材料产业技术方面的相关资源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搭建产学研联动机制。目前,海安分院已为海安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合作开发石墨烯锦纶等差别化功能型产品,同时,多次为当地及周边企业提供锦纶切片、纤维、面料性能检测与评价服务。
            此次评定是各县市领导对中纺院海安分院工作的认可和鼓励,海安分院将不负政府和企业的委托和信任,再接再厉,充分借助院总部资源,努力为海安及周边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       10月16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第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理事会报告提出,2018年以来,中纺联用“明道、取势、优术、合众”4个途径推进纺织强国建设。会上,同期公布了140位“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中纺院5人当选。
     

     
     
          会上,中纺联会长孙瑞哲首先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第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工作报告,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纺织工业的转变、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变化等方面介绍了情况。随后,中纺联副会长夏令敏宣读了中纺联关于授予梅自强等140名同志“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人物”称号的决定,并为45位获奖代表颁发奖牌和证书。
          夏令敏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纺织工业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锋探路者与坚定践行者,历经四十载风雨洗礼,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涌现出一批批扎根行业、为行业发展奉献毕生力量的突出贡献人物,他们充分体现了纺织行业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主流价值观,铸就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脊梁。
          本次表彰由中纺联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评选领导小组审定,对纺织行业坚持实业报国的企业家、传道授业的科教精英、坚守一线的劳动模范等人进行表彰,高度肯定梅自强等行业代表40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
     
          梅自强,生于1929年4月,毕业于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曾获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50-60年代,他牵头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成功4中新型梳棉机,其中A186型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20多年来国产梳棉机的主要机型,由于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减少了配台,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60-70年代,他为推广应用国产第二代棉纺新设备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他牵头组织研制成功条干均匀度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88年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初,他参与了纺织工业四个“重中之重”成套技术引进项目的调研和评估论证,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

     
     
          贾路桥,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1973-1994年,先后在天津纺织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担任院长、教授等职,在高校工作期间,为提高纺织院校的教学质量、科研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改革办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5-2003年任中纺院院长后,仍以极大的热情继续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研院所改革的路子,多渠道争取科研投入,跨行业和地区进行科研协作和人才培养,使我院被国家科委列为首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组织并参加编写了《软科学手册》、《现代纺织辞典》(获纺织图书出版一等奖)等著作,主持或参加“纺织国内消费政策和预测研究”、“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与纺织品价格”等部级科研项目,并把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在科研管理和改革方面有一定的建树。
     
     
          赵强,1955.11.14出生,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原中纺院院长。曾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完成近二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开清梳联合机、自调匀整机等技术成果在我国棉纺领域得到大规模推广,为我国纺织行业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2003-2016年任中纺院院长期间,中纺院科技投入占主营收入比例始终保持在10%以上,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技术成果近百项,其中包括全国产化Lyocell纤维产业化技术,在任期间完成了该项目的可研、立项及产业化技术开发。
     
     
          梅建华,生于1931年8月,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棉纺专业,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梅建华同志长期从事纺织科学研究工作,在棉纺系统开清棉工序设备的研究领域有着较深的造诣和重大发明创造,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并在生产中取得显著的应用成效,曾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主持的“中长纤维清花混合设备机组设备及工艺”项目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FA006型往复式抓棉机”项目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清梳联合机研制”项目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孙玉山,博士,研究员,原中纺院副总工程师,纺织行业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参与了涤纶高速纺引进生产线建设和国产丙纶高速纺工艺研发。1987年起,作为团队带头人,带领完成海藻、甲壳素、壳聚糖纤维医用材料、丙纶强力丝、远红外腈纶、沙浆/混凝土用抗裂改性聚丙烯纤维、超吸水纤维、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国产化Lyocell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等研发项目3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2项、授权专利65项;发表论文58篇、学术专著2部。
  •     10月15日,2018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暨ITMA亚洲展在上海国家展览中心盛大开幕,本次展会到10月19日结束。中纺院中丽制机携新品参加了展会,实物展出i-BWA40Ⅱ-1800卷绕机、i-BWA40ⅡG-1600卷绕机以及BZL64D-VS双丝道假捻变形机等装置。中丽制机展台受到行业领导和众多观展商的关注。

     
       
     

     

     

     


    图为展会现场
  •         近日,2018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结果公示,中纺院中纺标公司参与起草的《中小学生校服》荣获二等奖。
            2018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工作于2018年1月25日正式启动,按照《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管理办法》的规定,经各方申报、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异议处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领导小组审定,GB/T 30149-2013《电网通用模型描述规范》系列标准等59项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奖;其中一等奖9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0个。
     

  •       12月5日,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此次的教育奖励大会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有5个项目荣获“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奖励大会还公布了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的23家2018年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以及14家2018年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其中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有2家重点实验室、1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榜。它们分别是:依托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立的“纺织行业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的“纺织行业熔纺成套装备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依托北京中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纺织行业面料防水剂技术创新中心”。
          此外,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利“长丝牵伸卷绕装置”获得了2018年中国纺织行业专利奖优秀奖。
     

    图为中纺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小雄(左8)在颁奖现场与获奖代表等合影

    图为中纺院获奖代表孙玉山(左9)、金剑(左6)领取中纺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国产化Lyocell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
    所获奖项:“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Lyocell纤维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纤维,但其产业化技术长期被国外公司所垄断。该项目立足自主创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Lyocell纤维制备成套技术和装备,主要创新有:发明了低浓溶剂与干浆粕直接混合的深度溶胀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了大型薄膜蒸发连续溶解脱泡一体化成套技术与装备以及高粘弹性纺丝原液的干喷湿法纺丝技术与装备;创新开发了NMMO溶剂低温蒸发浓缩回收技术与成套装备。
          项目形成了Lyocell纤维成套全国产化装备、工艺、安全、自动化控制和工程技术系统一体化集成创新,具备了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产业化快速推广的技术能力。已建成国内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5万吨Lyocell纤维生产线,设备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纤维品质优异。产品已在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的多家纺织企业获得开发和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名称:超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
    所获奖项:“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针对聚酯纤维亲水性差、短纤维易起球、常压染色上染率低,混纺织物需两步染色,聚酯纤维面料刚度大、吸湿性差等“共性缺点”,该项目开发出3种新型分子结构的超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系列化产品。主要成果有:设计并合成了高比例改性的新型分子聚酰胺酯,开发出大容量装置上高比例聚合物改性剂在线精确添加、均质稳定连续聚合技术,制备出具有柔软、常压深染、抗起球特性的易染色型纤维;突破了亲水超仿棉共聚酯多元聚合技术和纺丝技术,制备了异形、全消光等高回潮率型纤维;突破了细旦长丝高异形度截面精确控制技术,制备出亲水细旦型纤维。
          进而,项目研发了低成本导流型网格圈集聚纺和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及装置,超仿棉聚酯纤维织物常压匀染、与棉混纺织物一浴一步法染色等技术,开发出3类超仿棉聚酯纤维机织、针织系列的纯纺、混纺产品。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超仿棉聚酯聚合、纺丝、纺纱、织造、染整产业化成套技术,建成了大容量连续聚合纺丝示范线、千吨规模连续聚合纺丝产业化柔性试验线。
     

    图为中纺标公司获奖代表徐路(左2)领取中纺联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GB31701-2015 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
    所获奖项:“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GB31701是以保护婴童这类特殊群体安全和健康为目的,在GB18401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升级,针对婴童日常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制定的国际上首个全面、系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该标准对婴童纺织产品种类、用途、制造工艺和产品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打破常规纺织标准按原料和工艺划分、以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进行考核的标准模式,按照物理安全和化学安全两大类安全因子,创建了按照最终产品的不同组成部件分别提出要求的标准结构,建立了包括附件、绳带、重金属、邻苯、残留金属针等完整的婴童纺织产品安全指标体系,将复杂的绳带要求高度凝练为简洁易于操作的10项条款,各个考核项目与婴童安全健康密切相关且宜进行检测,较好地平衡了保住安全健康基本与不过多增加企业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制定了2项针对婴幼儿和儿童活动特点的安全性能配套试验方法,便于企业从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使最终产品达到安全要求。
          通过执行该标准,发现并排除了婴童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大大提升了国内流通领域婴童纺织产品的整体安全水平,也为限制国外不良产品流入我国提供了技术法规依据,同时还减少了我国婴童纺织产品因不符合国外法规而被召的事件。
     

    图为海西分院获奖代表郑小佳(右2)领取中纺联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名称:基于贾卡经编机的复合功能运动鞋鞋面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所获奖项:“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目前,绝大部分运动鞋网布鞋面材料采用涤纶等普通材料,虽然满足透气性要求,但缺少功能性。该项目采用了锦纶基铜离子抗菌纤维和远红外涤纶新型差别化材料,通过功能性纤维的组合和双针床贾卡经编织造技术的改进,开发出了3种不同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经编间隔鞋面织物,实现了终端鞋面产品保暖性、抗菌性等多功能的复合,拓展了功能纺织品的应用领域,促进了鞋业产品结构升级,增强了国产鞋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项目开发了一种具有皮芯结构的铜系抗菌纤维,机械性能优异,抗菌效果好,耐久性好;探索了多种纤维优化组合技术,分析其可编织性;基于纺织品的热湿传递理论和复合功能纺织品的设计原则,合理设计经编间隔织物的外表面层、内表面层和间隔层组织结构;采用经编双针床贾卡技术生产整体成形的经编间隔织物鞋面,大大减少了材料的拼接和缝合,同时可得到具有精致凹凸效应花纹或平坦效应花纹的织物,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具有环保意义;开发了一种经编间隔织物智能化的生产装置,避免了在经编过程中因张力的不同导致经编网布局部的翘曲。
     
    项目名称:基于聚酯纤维结构模块化智能集成控制的特种长丝关键技术及应用
    所获奖项:“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秉持集绿色、时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穿着理念,该项目旨在运用高技术手段,研发档次高、功能性、低碳环保的多异特种长丝,实现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历时近8年的系统研究,项目获得了从原料、纺丝、后加工到后道应用等一系列集成创新,生产过程生态环保、节能高效,并已在浙江佳宝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项目提出了基于纤维结构的多系列产品设计和模块化智能控制技术;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可实现功能粉体添加的系统,可满足有色及功能化聚酯的改性要求;通过螺杆、计量、组件、丝道等纺丝设备的精确设计,使产量较原来增加2~3倍;对加弹机加装负罗拉、零罗拉,增设相应的丝道及在负罗拉与零罗拉、零罗拉与一罗拉之间加装热辊和三角拔丝等装置,满足了多纤维混纤及多种特殊拉伸、热定型的要求。最具创新的是,基于PLC和伺服控制的生产系统模块化控制系统和集成配置设计,解决了多异多元精准色纺模块化智能控制、同步拉伸成型、粗旦复合纺和多异增深加工、同板二元皮芯复合纺丝与纵向高弹异染、横向多重多异等不同结构特性纤维的智能控制等模块整合技术难题,开发了多系列多异特种长丝。
     
          2018年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2018年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中纺院相关,见下表。

    图为孙玉山研究员(左1)领取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牌匾
     
    重点实验室名称:纺织行业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该实验室专业致力于新溶剂纤维素短丝、长丝的制造技术开发,纤维素新型溶剂体系开发,纤维素浆粕加工技术开发,功能性纤维素纤维开发及应用等研究。其重要科研成果为国产化 Lyocell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的开发和行业服务,并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和整套产业化工程技术。
          实验室现有专门从事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研究的实验基地1处,配置有百吨级纤维素干喷湿法纺丝试验线1条、十吨级纤维素长丝试验线1条、纤维素浆粕制造试验线1条、熔喷法纤维素非织造布试验线1条、溶剂回收试验线2条、各种反应装置若干以及配套公用工程1套。并且还拥有分析检测化验室5间,基础研究实验室2间,配置有成套纤维素浆粕及纤维分析检测设备和基础研究仪器。
     

    图为中丽制机公司代表(右4)领取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牌匾
     
    重点实验室名称:纺织行业熔纺成套装备制造技术重点
    依托单位: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该实验室主要面向熔融纺丝成套装备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节能技术、全流程自动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旨在提高国产熔融纺丝成套装备的品质、生产效率以及稳定性、节能性,实现化纤生产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大容量集成式智能化高速卷绕技术、熔纺成套装备的动态设计与仿真技术、高性能熔纺成套装备制造及节能技术、熔纺制造智能化技术等。其将与依托单位的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合力打造化纤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共同致力于化纤行业技术创新和国产化纤装备质量提升。
          实验室的研究队伍包含了化纤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创新型人员,并组建了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卷绕机、纺丝箱、自动落丝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研发团队。目前实验室拥有DASP智能测试仪、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万能材料试验机、合金分析仪等多种检测和实验仪器,以及大型加工中心、各类高端数控机床等先进的加工制造装备100多台。
     

    图为中纺化工公司代表(左2)领取纺织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牌匾
     
    技术创新中心名称:纺织行业面料防水剂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单位:北京中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该技术创新中心一直致力于高性能、高附加值纺织整理助剂的开发,尤其是在纺织面料防水剂产品的开发与市场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开发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自主开发的防水剂产品为印染企业大大节约了成本,从而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织物全流程平幅印染技术的子课题,其也参与其中,在防水剂领域与江南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
          目前,该技术创新中心试验场地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配置了反应釜、均质机、高速分散机、乳化剪切机、色谱分析仪、喷淋实验测试仪等各种防水功能测试仪器数十台,具备了可进行中试放样的设备,拥有两吨级工业放大样试验条件,科研设备原值近1000万元。并且拥有1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开发了碳八、无氟等系列防水剂,产品广泛用于油田工装、特种军/警用防护服、医用防护服、运动休闲服、墙纸壁布、箱包帐篷布等民用和产业用纺织品。
     
          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利“长丝牵伸卷绕装置”获得了2018年中国纺织行业专利奖优秀奖。
     

    图为中丽制机公司代表(左6)领取纺织行业专利奖优秀奖
    \
    /> /> />
  •       2018年11月10-11日,由中纺院浙江分院参与协办的第十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浙江绍兴举行。此次大赛特别新增了“希赛尔”纤维织物设计的专题设计组,进一步宣传和扩大了中国通用中纺绿纤(国产Lyocell纤维)的知名度,提高了其在全国纺织院校及行业内的影响力,为拓展“希赛尔”纤维的新产品开发及应用领域及“希赛尔”纤维的市场应用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赛尔”纤维织物设计专题设计组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28所纺织类专业高校的百余组团队参加,共有98项作品进入资格评审,有36项作品入围奖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其中,一等奖的作品在色彩、层次上颇有设计灵感,将“希赛尔”纤维的优异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图为一等奖颁奖现场

    图为一等奖作品《水墨周庄》
     
          来自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水墨周庄》作品,以周庄为创作灵感,采用“希赛尔”纱线,利用电脑横机编织工艺,织造出黑白灰的水墨风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具视觉的冲击力。作品中的景物虚实相衬,色彩微妙自然,极具中国传统水墨画意境,呈现出一种古典的中式美学意境。


    图为一等奖作品《音乐之声》
     
          武汉纺织大学的《音乐之声》作品,采用”希赛尔”和丝光棉为原料,以五线谱音符为创作灵感,运用平纹地组织、满地花型经起花组织织造。作品外观光洁亮丽,花形别致,色彩简洁大方,表现力强,手感柔软,抗皱,是理想的服装及装饰用面料。


    图为一等奖作品《肌理》
     
          绍兴文理学院的《肌理》作品,采用“希赛尔”纤维为原料,以树皮皱为织物组织,结合数码印花模拟出树皮自然纹路。织物配色简洁古朴,层次丰富、设计装饰感较强,有较好的创新性,工艺可操作性较强,有较大的市场适用性。


    图为一等奖作品《月夜蜓舞》
     
          德州学院的《月夜蜓舞》作品,分别以“希赛尔”和“希赛尔”氨纶包芯纱为经、纬纱原料,以月色下的蜻蜓飞舞为题材,设计感较强,构图灵动有新意,纹路设计美观大方,色彩搭配协调,可广泛应用于家纺类等领域,有比较实用的市场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为获奖学生颁奖,并指出,中国纺织工业要保持中高速发展,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加强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制和开发应用研究,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广大青年学生要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始终走在创新、创造、创业的前列,争当新时代纺织科技开拓创新的先锋。
          中纺院总经理助理、中纺绿纤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剑在致辞中介绍道,中纺院通过18年艰苦攻关研制出lyocell纤维系列产品—“希赛尔”纤维,拥有从纤维制造工艺到相关设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已经在中纺院旗下的中纺绿纤公司生产销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希赛尔”的原料来自于不断再生的木材,生产中所使用的溶剂对人体无害并几乎完全回收反复使用,纤维可在泥土中完全分解,对环境无污染,来自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是“二十一世纪的绿色纤维”,“希赛尔”纤维的成熟工业化,是我国生物基“绿色制造”工业化的重大突破,在促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为参观作品现场
          此次颁奖典礼的成功举办,获得了政府及行业的一致好评,获奖作品也在会场同步展出,“希赛尔”纤维面料作品吸引了众多企业家及师生驻足欣赏。会后,获奖师生代表近70余人到浙江分院进行了参观。今后,浙江分院将不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更多产学研平台载体,多渠道宣传推广中纺院成熟成果,大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无缝衔接,努力不懈地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提升添薪助力。
  •         10月21-22日,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组织的2018年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中纺院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继2013年连续第六次在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中承办分会场,本次分会场主题为“生物基纤维材料产业技术发展论坛”。会议由蒋士成院士和赵强研究员主持,来自东华大学、江南大学、青岛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中国昆仑工程公司等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相关单位代表7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南京工业大学郭凯教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陈鹏研究员、东华大学何勇研究员、复旦大学范仲勇教授、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边新超副研究员进行报告,专家们面向国内外及行业发展现状,结合自己团队的研究基础,阐述特定生物基材料领域的技术开发及进展。
            郭凯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基于微流场反应技术的生物基材料开发”,重点介绍基于微化工技术和装备,如何实现从生物基单体到生物基聚合物和材料加工的功能化辅助材料的高效、安全制备。
            陈鹏研究员演讲题目是“特种生物基纤维研发”,报告以其最新研发的两类特种生物基纤维为例,尝试探讨实现生物基纤维高值化应用的可能途径。其中一种为改进纺丝工艺,增加液相恒温浴(LIB)技术,制备出强度>6.0cN/dtex的PLA纤维;另一种为引入呋喃二甲酸,制备具有生物基刚性链结构的生物基共聚酯(PEFT)。
             何勇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基于1,5-戊二胺的新型生物基聚酰胺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主要介绍以生物基1,5-戊二胺和草酸酯为原料,采用新型无溶剂雾化聚合/固相聚合工艺制备出的一种新型高分子量生物基聚酰胺(PA52),高分子量PA52具有优异的结晶性能、机械性能及耐热性能。
            范仲勇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耐热型sc-PLA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借助分子设计理念,制备出三枝化构型的PPO-PDLA-PLLA嵌段共聚物,并通过多重加热循环,制备出耐热型聚乳酸立构复合结晶(sc-PLA)材料,材料具有化学结构稳定和耐热性高的特点。
            边新超副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聚乳酸在纤维领域的应用探索”,介绍了聚乳酸材料的绿色环保优势及应用示例,着重探讨了聚乳酸在熔融纺丝、立构复合纺丝、短纤制备等纤维领域的工艺开发及高值化应用。
            在当前资源、环境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生物基纤维材料作为绿色纤维产业重要品种,对于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发凸显。本届“生物基纤维材料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学术报告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扩大了中纺院在生物基纤维材料领域的行业影响力,同时有助于中纺院联合生物基材料研发优势单位,共同推进绿色纤维规模化、快速发展。
     

    图为分会场现场

    图为分会场专家合影
      
  •         2018年10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冬)展览会在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隆重举行。该展会吸引数万名海内外观众前来参观,并同期举办多场技术交流会,是全球纱线新品展示和商贸洽谈的重要平台。
            凯泰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在中纺院的组织下参加了此次展会。此次展会上,凯泰特纤公司重点展示了导电纤维、凉感纤维、丙纶功能性纤维、锦涤皮芯纤维、涤纶仿毛纤维等功能性产品。我公司的产品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展商及参观人员的关注。
            展会期间,凯泰特纤公司收获多多。不仅加深了与老客户、老朋友的沟通,而且也结识了一批新的客户,同时也了解了市场的最新资讯,加强了各兄弟公司间的协作。对公司新老客户的维系及接下来的新产品研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0月15-17日,2018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冬)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启幕,浙江分院组织多部门参加了此次展会。
            本次参展由中纺院牵头组织,联合展示了中纺院在特种纤维、纺织新材料、中纺培训、检测(中纺标)及检验(科泰斯验布)等领域的科研实力、产业化成果以及相关技术服务。我院通过精心的准备,于展会上集中展示了导电纤维、导电并网丝、多微孔纤维及纱线、高吸水纤维及其面料、超凉感面料等功能性产品及样衣,并依托中纺院绿色纤维——希赛尔(THINCELL)开发并展示了希赛尔纤维成分的多款纱线、面料,其中包括利用中试印染设备新开发的数款希赛尔数码印花面料。
            展会期间,浙江分院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优良的服务意识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向前来咨询的观展人员详细介绍各个产品的性能和特点,产品研发人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利用展会与参展企业代表及观展人员进行技术交流。诸多功能性产品和希赛尔纤维制品得到了参展商和观展人员的高度关注,对我院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能与浙江分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此次展会浙江分院收获颇多,不仅推广了最新的成果和服务,也获得了合作资源,同时,营销人员和研发人员通过参观并与其他展商技术人员的交流也获得了市场前沿信息,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企业、促进产业链互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进一步增进了浙江分院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与其他兄弟单位的协作互动。
     

    图为展会现场
  •         10月15日-17日,2018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冬)展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携8家下属单位参加此次展览会。其中,海西分院携希赛尔纤维、微孔聚酯纤维、超细涤锦复合纤维、新型吸湿快干纤维等5类7款34种功能性面料和服装参展。
            此次展会盛况空前,来自中外的客商纷纷前来咨询,尤其对海西分院参展的希赛尔纤维面料、微孔纤维面料格外青睐。参展技术人员向他们详细介绍了这些功能性面料的特点,进行了深入交流。山东淄博银仕来纺织集团、青岛迦南美地家居用品公司、嵊州盛泰浩邦公司、苏州景荣科技公司、上海泾智贸易公司等企业的来宾提出了具体的产品需求,有望达成实际合作。
            此次参展,海西分院不仅充分展示了国字号科研平台雄厚的科研开发、技术支撑、协同合作等综合能力,同时也加深了科研人员对国内外市场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契合市场需求、“接地气”的新产品、新技术,以服务于社会。


  •     10月16日,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暨ITMA亚洲展览会开展第二天,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新推出的i-BWA40II-1800新型卷绕头、i-BWA40IIG-1600工业丝卷绕头、BZL64D-VS双丝假捻变形机等装置受到广大客商及多方媒体的高度关注,展台现场客如潮涌!
       
     
    图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右一),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仝文奇(左一)
     图为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姜国华(左一),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仝文奇(右一)
     
     

    图为展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