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晚上,一条消息刷爆网络,北京证券交易所横空出世。
证监会官方网站随后发布消息表示,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证监会将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对于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证监会将统筹协调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布局,推动健全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制度体系,着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证券交易所将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构建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涵盖发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续监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基础制度安排,补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短板。
■二是畅通北京证券交易所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纽带作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成长路径。
■三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合格投资者踊跃参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良性市场生态。
开辟融资新渠道
这意味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迎来资本支持新平台。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受理的项目,入选企业除了在金融服务上获得倾斜,政府还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上市辅导,为相关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今年来,“专精特新”企业迎来多项政策力挺。今年2月,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人民币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工信部已经公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4762家中小企业入选,其中纺织企业有120家,有些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有些已经提出上市申请。
中纺院所属中丽制机、东纶公司作为小巨人企业,也将积极抓住此次机遇,围绕专业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工作,不断将公司做实做强做优,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企业提升绩效,为行业发展赋能,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书写新篇章。
中纺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纺院中丽制机,2021年,中纺院中丽制机上榜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多次通过技术攻关打破国外高端化纤设备技术垄断的领先企业,为我国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化纤产业的高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丽制机配备有200多套先进精良的制造装备,为企业的高品质装备加工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可实现年产纺丝设备3600纺丝位,年产2000台自动高速卷绕头的制造能力。中丽制机同时拥有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纺织行业熔纺成套装备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并与东华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具有甲级工程咨询资质。中丽制机将坚持不懈创新,多元融合创新资源,持续提升企业的服务力。
中纺院东纶公司,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纺联标准化委员会先进会员单位,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东纶公司作为行业内技术领先型企业,专业从事水刺非织造布及其制品的开发和生产,具有20多年的生产经验。
二十多年来,东纶公司作为行业内技术领先型企业,一直致力于高附加值和差别化水刺非织造布及其产品的开发生产,在行业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大量国际知名客户。同时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消防服用芳纶水刺非织造布的生产供应商,有色非织造布系列产品在行业内享有盛誉,具有领导地位。
日前,根据ISO/TC38(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决议,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咏梅当选ISO/TC38/SC23下届主席。
ISO/TC38/SC23是ISO/TC38所属的“纤维和纱线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共下设3个工作组,26个积极成员,15个观察成员,涉及天然纤维素纤维、天然蛋白质纤维、化学纤维以及纱线等领域的国际标准。ISO/TC38/SC23所属标准为各国进行纺织品检测评价,尤其在纺织品进出口中,解决国际贸易质量纠纷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也为跨国生产或跨国公司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毛、麻、丝、化纤等领域均为我国优势特色产业,属于我国特有的种植养殖及加工种类,其生产和贸易额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已在该领域主导提出了近二十项国际标准。
马咏梅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SO/TC38/WG9工作组专家,ISO/TC38与CEN/TC248联络专员。她表示,面对纺织行业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各国对纺织产品的准入条件也越来越严苛,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国际标准化的工作平台和窗口,不断加强和发挥与各国以及相关领域之间的桥梁作用,为纺织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此次,我国专家当选ISO/TC38/SC23下届主席,是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审核推荐,由ISO/TC38成员国投票表决批准,是ISO对中国积极参与纺织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对于加快我国纺织标准国际化步伐、优势特色和自主研制技术“走出去”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7月23日,备受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事——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主场馆国立竞技场隆重开幕。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一年,本届奥运会注定是一届不平凡的盛会。本届奥运会上有哪些与纺织相关的材料和设计呢?
“开门红”的礼仪服装
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计777人身穿由北京服装学院贺阳、杨慧设计团队以“开门红”为主题设计的系列礼仪服装精彩亮相。北京服装学院继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设计制服、火炬接力制服和残奥会运动员入场式制服之后,先后在多个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中承担服装设计任务,以服装的形式设计国家形象。
红色代表了运动的激情和喜悦,高贵而热烈。白色代表光明、纯洁、神圣,在服装中起到调和的作用,红白相配,在开幕式主场馆环境中显得更加明亮和跳跃。主题名称“开门红”,寓意对中国奥运健儿出征的祝愿与期盼。
女装白色连衣裙选取故宫明代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碗”上的纹样作为视觉来源,经过重新归纳后,保留了原图案的典型特征。设计组合成适合女装白色连衣裙下摆的图形,领口露出的牡丹枝叶起到上下呼应的作用,层次更加丰富。男式衬衣设计灵感来源于最具中国象征的五星国旗图案,体现中国奥运军团团结拼搏,为国家荣誉而战的精神风貌。将五角星作为本次设计方案的重点核心图案,五角星的排序按照中国传统四方连续图案的构成方法进行组合,错落有致,加上金色的飘带穿插其中,整体风格灵动、活跃。
外衣面料采用锁甲纹提花织造,使红色上衣更加有质感,锁甲环环相扣,具有坚不可破寓意,象征出征的战士。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全面分析东京7-8月份的天气状况、热度湿度、运动员入场后的停留时间、入场行进动作分析等要素。在样衣制作环节,设计团队也得到了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鼎力支持。无数次的视频会议,一个个细节的反复确认,从颜色的色相明度的微调到面料材质、手感、穿着效果的反复测试,严格把控每个环节的服装品质,确保穿着舒适和呈现效果。
9.6公斤世界最轻的奥运战车
北京时间7月23日中午,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姚变娃(左)、张鹏(右)在距东京120公里的伊豆赛道进行训练,两名选手将于7月26日至27日在此与世界各国选手一决高下。他们使用的奥运战车,由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
该款奥运战车采用了航空级的T1000碳纤维材料,整车采用了380片碳布,运用领先的碳纤维车架制造技术精心定制。奥运战车车架仅重1.15公斤,整车仅重9.6公斤,在全球同级产品中做到了最轻。研发团队采用了创造性的一体式单转点后三角设计,整车高速骑行时提供了更高效的力传导效率,有效地减少踩踏力损失,使整车具备了重量轻、强度高、舒适度高、操控性好、通过性好、结构优化、外形流畅的特点。奥运战车涂装以五星红旗的红黄两色为主基调,用一条中国龙贯穿车身,激励龙的传人在各自的赛场上不断突破、精进。
领奖服、比赛服特色鲜明
7月24日,中国的第一枚金牌同时也是奥运首金,由“00后”杨倩在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获得。这也让中国领奖服有了率先出场的机会。这次带有明显中国风元素的领奖服,穿在杨倩身上,也让整身的运动装有了不少的活力感。
这一次领奖服饰是由安踏精心打造,以白色和红色为主要颜色,在款式上与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此次安踏专门邀请了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的视觉艺术家叶锦添参与设计,由叶锦添创新性的加入了小立领、一字扣这样可以体现中式特色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增加,成为了此次“冠军龙服”的最大亮点。由于是运动会领奖服,整体服饰还是偏运动风格,看起来就给人一种很休闲、舒适的感觉。该款服饰是根据人体容易出汗的位置进行分开选择材料,在易出汗部位选用了冲孔透气面料,将舒适、透气、功能完美的融为一体。
领奖鞋采用了Nitro Speed氮气超临界科技材料和Smart Sam智能分子吸震科技两项顶尖科技。设计团队参考了汉代织锦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鞋面的飞织花纹中采用织锦中云纹、瑞兽、日月等图案,寓意奥运健儿能在奥运赛场上创造佳绩。
游泳、体操、举重、拳击、摔跤等项目中国奥运选手的比赛装备也在各自运动领域代表了国际领先的科技水准。举重鞋采用超耐磨纤维,是普通材料的2.5倍,能承受超1吨的重量;摔跤服通过面料的防抓科技,极大降低了被对手抓握的机会;体操服则通过3D立体剪裁,实现全方位贴合人体,避免高强度空中动作受风阻影响。
再生材料制作的火炬手服饰
东京奥运会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时所穿的白色T恤和裤子是由可口可乐收集的回收塑料瓶制成的。东京奥运会设计总监Daisuke Obana表示,把软饮料塑料瓶回收回来,制作火炬手的制服,所选的材料符合奥运会主张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款采用回收后塑料的制服在设计上也别出心裁。T恤、短裤和长裤都有一条从前延至后的红色斜带。这种斜带类似于日本田径接力赛运动员经常佩戴的腰带。这套东京奥运会火炬手服装,不仅体现了日本传统体育元素,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7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公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通用技术中纺院所属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50余家纺织行业相关企业榜上有名。
入选的纺织行业相关企业:
通用技术中纺院所属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抚顺天宇滤材有限公司、吉林省华纺静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晋飞碳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聚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东尼龙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凯米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江苏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牛牌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江苏三联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东材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利德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冶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路先非织造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桐乡市恒隆化工有限公司、浙江浦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格尔泰斯环保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太平洋特种网业有限公司、安徽玉堂雨具有限公司、安徽方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波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天助纺织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泉州众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百川资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龙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山东森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泰瑞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科普达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湖南沁森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永霏特种防护用品有限公司、东莞市雄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三泰汽车内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欧莱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蒙泰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天勤材料有限公司、四川裕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北方长龙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勤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求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关于中丽制机
通用技术中纺院所属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丽制机”)配备有200多套先进精良的制造装备,为企业的高品质装备加工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可实现年产纺丝设备3600纺丝位,年产2000台自动高速卷绕头的制造能力。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化纤成套设备设计和制造的国际化工程公司,中丽制机始终坚持不懈创新,多元融合创新资源,持续提升企业的服务力。企业拥有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纺织行业熔纺成套装备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并与东华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具有甲级工程咨询资质。通过技术攻关一举打破了国外高端化纤设备的技术垄断,为我国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化纤产业的高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7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稳健增长,按人民币和美元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和11.9%,与2019年同期比亦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纺织品受口罩影响同比出现下降,服装在外需回暖带动下增长迅速。
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按人民币计:2021年1-6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7.1%,比2019年同期增长23.18%,其中出口9.85万亿元,增长28.1%,比2019年同期增长23.90%,进口8.22万亿元,增长25.9%,比2019年同期增长22.32 %。6月外贸进出口3.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当月环比增长5%,比2019年同期增长28.52%。其中出口1.81万亿元,同比增长20.2%,环比增长5.6%,比2019年同期增长24.83%,进口1.48万亿元,同比增长24.2%,环比下降4.2%,比2019年同期增长33.33%。
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按美元计:2021年1-6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8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4%,比2019年同期增长28.88%,其中出口15183.6亿美元,增长38.6%,比2019年同期增长29.65%,进口12668.4亿美元,增长36%,比2019年同期增长27.96%。6月外贸进出口5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34.2%,环比增长6%,比2019年同期增长36.46%。其中出口28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2.2%,环比增长6.7%,比2019年同期增长32.22%,进口2298.9亿美元,同比增长36.7%,环比增长5.3%,比2019年同期增长42.03%。
纺织品服装出口按人民币计:2021年1-6月,纺织服装累计出口9088.7亿元,同比增长3.27 %,其中纺织品出口4448.5亿元,下降14.63%,服装出口4640.2亿元,增长29.25%。6月,纺织服装出口1781.4亿元,下降13.38%,环比增长12.65%,其中纺织品出口806.2亿元,下降29.55%,环比增长2.27%,服装出口975.2亿元,增长6.91%,环比增长22.96%。
纺织品服装出口按美元计:2021年1-6月,纺织服装累计出口1400.86亿美元,增长11.90%,比2019年增长12.76%,其中纺织品出口685.58亿美元,下降7.48%,比2019年增长16.95%,服装出口715.28亿美元,增长40.02%,比2019年增长9.02%。6月,纺织服装出口276.6亿美元,下降4.71%,环比增长13.75%,比2019年同期增长12.24%,其中纺织品出口125.15亿美元,下降22.54%,环比增长3.23%,比2019年同期增长21.40%,服装出口151.48亿美元,增长17.67%,环比增长24.20%,比2019年同期增长5.66%。
今年,中纺院65周年。为迎接第五个中国品牌日,中纺院特推出“2021中纺院品牌周”系列活动。
发展原创科技 培育自主品牌
中纺院(浙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崔桂新
中纺院江南分院品牌定位于纺织领域综合性服务平台、研发平台及成果转化平台,立足绍兴,辐射长三角,坚持“科技、服务、品牌、人才”四位一体战略,围绕“发展原创科技、培育自主品牌”目标,做好中纺院项目产品的推广、成果的孵化转化,整合行业内各类趋势资源厚积薄发,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行业技术需求及当地企业需求。
中纺院江南分院旗下共有6个子品牌,其中包括大力响应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号召而推出的“九沐天青、天青伶儿、天青稠”,这三个品牌定位于100%植物染料染色产品,分别对应于植物染全系列产品、植物染婴童产品和植物染女装产品,产品在染色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染料及助剂。
通诺护品牌定位于中纺院江南分院自主开发的个体防护用纺织品,包括可重复使用医用纺织品系列、天然抗菌系列、抗静电系列等服装面料。
冰云丝品牌定位于中纺院江南分院自主开发的凉感舒适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凉感助剂,适用于婴幼儿凉垫、运动T恤等夏季高档产品。
植物基品牌定位于中纺院江南分院使用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和Lyocell、粘纤等再生纤维开发的,有较高健康需求的高品质面料。
今年,中纺院65周年。为迎接第五个中国品牌日,中纺院特推出“2021中纺院品牌周”系列活动。
发挥窗口作用 做好“四技服务”
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副院长 郑小佳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海西分院是晋江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纺织行业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型事业单位,简称“海西院”。
海西院内设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染整织造技术开发中心、新材料技术开发中心3个研发业务中心;下设成果转化全资子公司——晋江海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努力,海西院已成为福建省和泉州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泉州市人才创新共享联盟”成员单位、“制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晋江市染整行业协会顾问单位。
海西院作为中纺院在福建地区设立的唯一窗口,积极开展协同,引进整合资源,发挥引领作用,在纺织及医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成果推广,“四技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今年,中纺院65周年。为迎接第五个中国品牌日,中纺院特推出“2021中纺院品牌周”系列活动。
创新研发 强化细分领域优势
北京中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曹国强
中纺化工是中纺院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纺织化学品和生物酶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公司拥有一支创新型科研团队,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荣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公司现有六大系列特色产品:
在功能整理方面,防水剂系列产品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抗紫外、防蚊虫产品也独具特色,具有较好的市场口碑;在前处理领域,重点提供节能减排产品;在高端尼龙领域,可定向提供问题解决方案;毛用活性和尼龙高牢度系列染料在市场上也有很好的美誉度;在生物领域,主要有生物酶制剂、防霉抗菌剂、蛋白多肽等系列产品;新材料领域主要产品是NMMO溶剂。
公司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连续多年获得ECO PASSPORT国际认证。
中纺化工以北京总部为中心,依托北京、绍兴、东莞三个生产基地,建立起辐射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我们有经验丰富的技术服务团队,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专业、全面、快捷的售前售后服务,在成就客户的同时提升自己。
今年,中纺院65周年。为迎接第五个中国品牌日,中纺院特推出“2021中纺院品牌周”系列活动。
多位一体 加码纺织技术服务
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斌
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是集标准、检测、计量、 认证和验货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服务机构。内设有多个全国性技术机构,主要包括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测试中心、国家纺织计量站、全国纺织标准与耗材中心、《纺织标准与质量》杂志社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ISO/TC38)主席单位和国内对口单位,承担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服饰品牌集群等秘书处工作。
中纺标拥有北京、深圳、浙江、福建、于都实验室,在多地设有办事处和工作站。形成了以环渤海、 长三角、珠三角、海西沿海等产业集群为基地,辐射全国的集团化服务网络,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纺标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人才队伍及知名专家,具备完善的标准化资源和一流的实验环境,着力打造的“一站式”高效便捷的全方位服务,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广泛认可,争取早日成为国际一流的纺织检测技术服务集团。
今年,中纺院65周年。为迎接第五个中国品牌日,中纺院特推出“2021中纺院品牌周”系列活动。
中纺新材料公司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控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多功能纺织涂层及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及生产,在特种纺织涂层与复合材料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
公司的TPU纺织复合材料工艺技术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此技术开发的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软体油囊水囊材料、气胀式救生衣材料及潜水浮力气囊材料深受市场肯定,卓越的性能、稳定的品质、环保的生产工艺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的芳纶预浸料和防刺复合材料在行业内处于领导地位,满足了国内的相关需求,并为相关产品的大量出口提供了技术支撑。
公司将继续坚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在纤维基复合材料领域加强科研开发和市场开拓,为安全防护、医疗健康、户外休闲等领域提供最好的产品及技术。将中纺新材料打造为行业的领军企业,扩大中纺新材料的品牌影响力。
今年,中纺院65周年。为迎接第五个中国品牌日,中纺院特推出“2021中纺院品牌周”系列活动。
定位高端 赢得市场口碑
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朱俊伟
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全资子公司,也是中纺院纤维新材料产业化开发基地。
公司纤维产品定位高端市场,数年来,我们的纤维类品种因其质量稳定和较高的品质,获得了优质客户的信任。
公司十分重视品牌建设。近年,我们以公司名义加大宣传力度,陆续在各类专业展会上作宣传推介,公司的纤维产品在业内逐渐赢得了一些口碑。设想在年内完成相关产品的GRS认证工作,两年内,在新开发的产品中或者现有的几个重点产品、特色产品中选取一到两个申请注册商标标识或者名称,与公司LOGO、纤维产品一起宣传,让业内一提起天津纺科就想到这类产品;找这些产品就想到中纺院想到天津纺科。
2021中纺院品牌周丨东纶公司:技术引领 聚焦专精特新
技术引领 聚焦专精特新
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孝南
东纶公司专业从事水刺非织造布及其制品的开发和生产,具有20多年的生产经验。水刺非织造布主要用途为:湿巾、干湿柔巾、美容面膜材料、服装基材、车用材料等。
二十多年来,东纶公司作为行业内技术领先型企业,一直致力于高附加值和差别化水刺非织造布及其产品的开发生产,在行业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大量国际知名客户。同时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消防服用芳纶水刺非织造布的生产供应商,有色非织造布系列产品在行业内享有盛誉,具有领导地位。
东纶公司注重品牌培育,使用的“东纶”商标已注册使用20年,被认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和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东纶公司也是河北省优秀专利品牌培育单位,具有多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东纶公司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是中纺联标准化委员会先进会员单位,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后东纶公司将继续坚持“技术领先”的理念,走好“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致力水刺行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做有色水刺非织造布、特种水刺非织造布等细分领域的领头羊,提升品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