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2023/08



    20230831110106_2nouakef0n.jpg


    8月27日上午,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纺织》杂志社主办,茶酒网战略合作的2023中国纺织行业创新思想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杂志社等有关领导和嘉宾,专家学者、各地方行业协会负责人以及来自2021、2022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获得者代表等出席本次活动。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作为2022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获得者代表参会并分享创新实践经验。



    20230831110204_1t7hwuvwas.jpg


    中国纺织行业创新思想会自2017年首次举办以来,作为一个由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评选衍生而出的活动,始终因创新而生,以思想碰撞为宗旨,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并逐步成为行业产经思维发轫地和创新企业领袖的发声首选地。



    20230831110211_ofpftw9bub.jpg


    会上,马咏梅作为2022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获得者代表分享创新实践经验。马咏梅表示,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转制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纺院通过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协同创新等,建立了涵盖纤维原材料、纤维工艺研究、核心装备研究、工程集成、纤维应用研究以及标准与检测的技术创新链,拥有集小试、中试、工程化为一体的创新体系,构建了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圈,不断提升中纺院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党的二十大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中纺院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始终保持高强度、持续性科技投入,近几年研发投入保持在10%左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以国家项目为核心,着力开展重大重点项目攻关。

    作为纺织行业国家队,中纺院将与各界同仁携手并进、共赢发展,面向未来推动更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广阔的新愿景、新期待。



    20230831110222_xr8hcd5r9y.jpg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孙淮滨为创新人物代表发言作主旨点评。他指出,当前形势下,举办创新思想会很及时也很有意义,通过对企业创新实践的分享和思考,为企业的创新突围启迪了智慧,增强了信心。

    中纺院在近70年发展中为行业进步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在装备国产化、新纤维开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卓有成效。希望中纺院继续强化责任担当和创新引领作用,为行业作出更大贡献。


    20230831110603_4u1htrq7jp.jpg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为本次创新思想会作总结发言。他表示,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至今已经评选出300多名创新人物,其中包括行业优秀企业家、优秀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均是行业的骨干力量,在行业创新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夏令敏就创新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科技创新,一方面要从工艺装备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在产品开发上有新东西。二是品牌创新,要保证产品质量,品牌文化要提升,流通环节要变革。三是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很重要的一点是数字技术进步,纺服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加快数字化改造。

    最后,夏令敏鼓励创新人物今后要持续不断创新,不断增强行业发展的韧性,不断引领纺织行业创新前行。


  • 30
    2023/08


    20230830105939_hvjvlyorps.jpg


    8月27日下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五届第二次理事扩大会暨第五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同时对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进行了表彰。通用技术新材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纺院董事长姜俊华,中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参加会议。马咏梅荣获“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并参加表彰仪式。


    20230830105944_52kabax4ug.jpg


    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评选活动是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2005年委托《中国纺织》杂志社承办起,至今已进行了十八届,累计表彰了300多名创新人物,创新人物评选活动也已成为纺织业界的标志品牌活动。


    20230830105952_ijb7jbouuk.jpg


    作为创新人物代表,马咏梅结合中纺院企业创新实践进行了经验分享。

    马咏梅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纤维新材料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应用,新产品、新业务以及新产业不断涌现。中纺院作为纺织行业科研国家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课题,中纺院将站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高度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和技术立企、技术兴企、技术强企的责任感,加快在纺织新材料领域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开创科技创新新局面。

    《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打造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进一步推进纺织强国建设,实现纺织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融合创新趋向,中纺院将继续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努力把自身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科技研发平台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国家纤维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19
    2023/07

    20230719091318_kt0dp5080y.jpg

    7月17日,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浙江理工大学在京举办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签约会。中纺院董事长姜俊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陈文兴出席会议并致辞。中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中纺院总工程师李瀚宇,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委员会主任、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博闻,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郭玉海,中纺院、浙江理工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科研骨干参加会议。会议由徐纪刚主持。

    会上,姜俊华、陈文兴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基本情况、科技资源与综合优势。中纺院是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两个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科技资源的依托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在绿色纤维及绿色纺织材料制备、应用、评价等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纺织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此次引入与实验室研究方向契合、在行业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优势力量,将进一步充实实验室研究内容,增强实验室创新能力,为提升实验室行业影响力和重组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20230719091423_2qanxvbr5r.jpg

    20230719091441_5h2ifnnhft.jpg

    20230719091501_25bs9c4xbi.jpg

    20230719091520_y6f0ra9au3.jpg

    陈文兴、马咏梅代表双方共同签订《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协议》。陈文兴被聘请为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郭玉海被聘请为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19
    2023/07


    20230719090739_4eu8di2hd1.jpg

    7月17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京组织召开了“Lyocell长丝高效制备技术与关键设备的工程化研究”“Lyocell原液直接纺丝成网非织造材料关键工艺和设备工程化研究”两个项目的科技成果鉴定会。

    本次会议专家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陈文兴,以及来自行业协会、高校、院所、企业的7位专家组成。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张传雄,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博闻,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崔桂新,中纺院总工程师李瀚宇,东纶科技总经理张孝南及两个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张传雄主持,专家讨论环节由陈文兴主持。

    20230719090749_8cn118ago0.jpg

    马咏梅在致辞中指出,随着国内Lyocell纤维的快速发展,其差异化开发、高值化利用迫在眉睫,中纺院在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工程化技术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了全套的Lyocell长丝高效制备技术、Lyocell原液直接纺丝成网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技术及成套装备,发挥了NMMO体系纤维素材料制备绿色环保的优势特点,实现了差异化材料的高效短流程制备,使纤维素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Lyocell长丝高效制备技术与关键设备的工程化研究”项目由中纺院承担。项目突破了纤维素NMMO溶液低阻快速成形核心技术,发明了Lyocell长丝全过程张力匹配、稳定拉伸关键技术,实现了Lyocell长丝300m/min的高速稳定制备。项目建成了Lyocell长丝四位一体产业化标准单元试验线和全流程试验线,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形成了千吨级Lyocell长丝工艺软件包,具备了自主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产业化快速推广的能力。

    “Lyocell原液直接纺丝成网非织造材料关键工艺和设备工程化研究”项目由中纺院和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承担,项目原创性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yocell原液直接纺丝成网非织造材料成套技术和装备,建成了百吨级全流程试验线;形成了千吨级产业化工艺软件包,具备产业化实施条件;制备的非织造材料强力高、品质优,市场前景广阔。

    20230719090847_r47hl4hdvv.png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两个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鉴定资料,观看了生产现场视频,查看了样品。经过对项目相关技术创新点、关键装备、应用前景的充分质询和讨论,与会专家一致同意上述两个项目通过鉴定,两项目总体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0719090900_anibps8bjp.gif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纺院、东纶科技等单位的参会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20230719090914_cn52kfwlq6.jpg



  • 07
    2023/07


    20230706163540_c1n0j6y642.jpg


    7月5日,SAMPE中国2023年会暨第十八届国际先进复合材料制品、原材料、工装及工程应用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开幕。此次展出规模为6个馆,展出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展会以航空航天、安全防护、轨道交通、汽车、船舶、风电、基础设施及建筑补强、医疗、压力容器、体育用品等下游应用行业的需求为引导,全产业链展示各类复合材料制品、原材料、设备、数字化软件和解决方案等。

    此次展会上,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重点展示了三维编织装备及技术、三维机织工艺技术及装备、拉挤-编织-缠绕复合材料工艺技术开发及装备、车用纺织复合材料等产品。


    20230706163647_djver1r6sv.jpg


    其中,中纺院的创新成果——“新型三维自动编织装备”荣获2023年度设计类SAMPE中国创新入围奖。“SAMPE中国复材产品创新奖”由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中国大陆总会组织评选,共设立“创新设计”“ 创新材料”“ 创新制造”“ 创新应用”四个奖项,旨在推动先进复合材料领域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挖掘和引导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复材创新技术,搭建复合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主推产品


    三维编织装备及技术

    20230706163654_v4l6f9msxg.png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不仅具备传统复合材料具有的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等优点,而且具有结构整体性强、不易分层和耐冲击破坏等特点。近年来,中纺院进行了智能三维编织设备、四步法三维编织设备及相关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产品的开发,可以进行变截面、变厚度以及异型的板材、管材等高性能纤维材料的编织。


    三维机织工艺技术及装备

    20230706163701_3mkvp3h179.png


    随着高速加载领域材料技术发展,纺织复合材料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金属材料,应用在关键部位的结构件上,起到承重或防护作用。三维机织结构复合材料是较有代表性的先进复合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结构整体性,能够应用在对材料性能要求较高的领域,如涡轮发动机的转子或叶片等。中纺院研发的三维机织设备主要用于三维机织板材的工艺技术开发,可实现幅宽600mm、厚度20mm三维机织织物的自动化织造。


    拉挤-编织-缠绕复合材料工艺技术开发及装备

    20230706163707_gfihube51o.png


    拉挤工艺作为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型工艺之一,具有工艺过程简单、成型效率高等优点。近年来,拉挤-编织-缠绕工艺的发展使传统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成为了可能。此外,将二维、三维编织结构引入到拉挤成型工艺,可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定制。基于二维、三维编织理论,设计、制造增强预制体,还可配合树脂灌注工艺,开发连续灌注-拉挤成型工艺,相关产品包括各类拉挤成型棒、筋、板、梁及管材等,应用前景广阔。


    车用纺织复合材料

    20230706163713_1d1c8e3k0k.png


    相比于传统的汽车钢板弹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簧的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减重效果显著,直减50%以上,适应节能减排的刚性需求;钢板弹簧缺乏弹性,保养、更换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发生老化损伤后会突然断裂,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而复合材料板簧疲劳寿命很高,不会产生断裂,从根本上杜绝了安全隐患。作为增强材料可采用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混杂纤维织物及其具有编织结构的织物,通过优化设计,达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随着政策导向及市场需求的推动,复合材料板簧的前景看好。


  • 16
    2023/06



    20230615174557_cj51m5h9e0.jpg


    近年来,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生物基材料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中国制造2025”中,生物基新材料和纳米材料等被一同纳入新材料前沿研究领域。


    20230615174607_njwm7qpf9s.jpg


    6月14日,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与浙江糖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糖能科技”)在北京举行“生物基呋喃聚酯PEF合成技术开发项目”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针对该项目的联合攻关正式启动。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糖能科技董事长金海涛作为代表签署了合作协议,中纺院副总经理崔桂新、糖能科技副总经理张维以及项目相关人员参与、见证。

    中国是聚酯大国,拥有全世界70%的生产量,2,5-呋喃二甲酸(FDCA)作为生物基材料,是对苯二甲酸的可再生、绿色替代品,与石油基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相比,生物基聚酯——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具有更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在高阻隔性包装材料、高性能纤维和工程塑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市场潜力巨大。

    糖能科技在生物基呋喃新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目前已建成百吨级呋喃二甲酸生产线。中纺院作为我国纺织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在功能聚酯开发领域硕果累累,并且具备纤维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自动控制一体化的技术开发模式,可提供纤维新材料的整体解决方案。


    20230615174634_w1njb5nk4x.jpg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发挥各自优势,以2,5-呋喃二甲酸(FDCA)为原料,开发生产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聚合技术,并推进市场推广和产业化应用。会议确定了中纺院与糖能科技“生物基呋喃聚酯PEF合成技术开发项目”专家小组名单,并就研发工作计划展开讨论。


    20230615183256_4k2wwq77wf.jpg


    目前,国内外PEF聚酯的开发尚在起步阶段,中纺院与糖能科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双方将以实现万吨级PEF聚酯建设推进呋喃类生物基材料聚酯的市场应用为目标,助推行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 15
    2023/06


    20230614181019_pdhibfkvrj.jpg


    6月13日,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会议在京召开。通用技术新材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小雄,通用技术新材总经理、中纺院董事长姜俊华,通用技术新材副总经理、中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纪委书记郭政、副总经理崔桂新、总工程师李瀚宇以及中纺院创新中心、科技创新部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纺院建院67年来建立了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具备纤维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自动控制一体化的技术开发模式,拥有完善的工程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了全产业链科技研发核心竞争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是我国纺织行业重要的科研力量。


    20230614181026_khkypxqtph.jpg


    会上,崔桂新对中纺院2023年成果转化工作整体安排作了详细介绍。今年以来,中纺院将成果转化工作提升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高度,通过内部遴选推优、专利分级评估等形式列出2023年可转化技术成果清单,并将通过完善激励政策、拓展成果推介渠道、培养技术经理人等措施切实推进成果转化工作。

    中纺院创新中心市场部副主任武术方对初步梳理出的可转化技术成果清单进行了介绍,中纺院科技创新部白玲介绍了中纺院现有专利情况及专利分级、定价与运营思路,通用技术新材科技创新部副总经理崔玲潇对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制度情况作汇报。

    与会领导、专家经过质询并与参会人员充分交流后认为,应对目前列出的成果清单作进一步分级,完善成果转化机制,让行业急需、具备转化条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中纺院“造血”能力的同时,为纺织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 15
    2023/06


    20230614163633_6fe9595q4k.jpg


    近日,万吨级聚乳酸项目三维建模与详细设计评审会在温州举行。同济大学教授、聚乳酸领域专家任杰、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中心副主任迟克栋、浙江德诚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焕山以及相关领域专家、代表等参加评审。


    20230614163643_9evms8taji.png


    浙江德诚生物材料有限公司1万吨/年聚乳酸施工图设计项目由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承担。该项目涉及的聚乳酸(PLA)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可以满足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经过多年发展深受市场认可,项目的有序推进对弥补国内百万吨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0230614163650_p2yqvuht17.png


    会上,任杰对中纺院和邦鹿化工的设计团队历时三个多月完成的项目三维建模与详细设计工作表示了肯定和赞扬,并对聚乳酸领域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审查会的圆满成功不仅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中纺院下一步深入开展聚乳酸领域相关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30614163702_affofba5e6.jpg



  • 13
    2023/06


    20230612212650_lmormd8m15.jpg


    6月1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高安全主动防护绿色防疫材料及产业应用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召开。论证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以及来自行业协会、高校、企业的5位专家组成。中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主持。

    项目拟解决新型聚合物微纳纤维规模化制备、微纳纤维细度与强度矛盾、纤维集合体微孔控制与舒适性关系、防疫制品主动与被动协同防护等难题,实现高安全主动防护绿色防疫材料的生产与应用,构建我国高性能防疫材料国际话语权。


    20230612212700_a9qifdshe7.jpg


    马咏梅对项目的实施背景、战略意义,以及承担单位在项目相关研究领域扎实的科研基础和产业化实践经验进行了介绍。项目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联合东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工程技术研究所、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十家单位共同承担项目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示范。多学科交叉的队伍,体现了重点任务产学研联合攻关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院所高校的研究与开发优势,结合企业的生产攻关能力,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0230612212707_pt91av49ik.jpg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高技术中心材料处项目主管罗金琼围绕项目管理要求,重点强调了项目实施方案论证的必要性、项目组织管理具体落实到位对项目开展的重大意义,并表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将大力支持项目的顺利开展,要求各方高度重视,做好项目的统筹协同工作,促进项目规范、有序、健康实施。


    20230612212716_2ht18ggfbo.png


    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教授俞昊从任务分解和课题设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等方面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项目主要课题设置包括高安全防疫材料及制品的结构设计与防护机制研究、原位聚合熔纺抗菌抗病毒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及主动防护材料应用示范、瞬时释压纺聚乙烯微细纤维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生物可降解防疫材料绿色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异步式PTFE膨体纤维膜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之后,五个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课题目标和考核指标、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等情况作详细介绍。

    专家组通过质询讨论形成评估意见,认为项目实施方案与项目任务书要求一致,项目课题设置合理,实施方案合理可行,一致同意通过项目的实施方案论证。

    防疫材料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国家在应对重大卫生公共安全事件和国家重要安全物资储备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拥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0230612212732_4q0ucrc1mq.jpg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项目论证专家组,以及来自中纺院、东华大学、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工程技术研究所等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组相关成员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 06
    2023/06



    近日,由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通用技术中纺院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定性定量检测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再生纤维素纤维因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广受青睐,随着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新品不断涌现,目前规模化的产品包括莫代尔纤维、竹浆纤维、粘胶纤维、铜氨纤维、普通型莱赛尔纤维、半交联型莱赛尔纤维、交联型莱赛尔纤维等7种。由于这些再生纤维素纤维间的理化性能极其相似,使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的准确定性定量成为行业内公认的技术难题。


    本项目围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理化性能进行深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以不同再生纤维素纤维间的细微差异为突破口,通过创新性引入标准曲线法解决多数再生纤维素纤维溶解时损伤系数变化难题,采用超声波清洗或十二烷基磺酸钠作为后处理试剂的方式解决再生纤维素纤维溶解后胶着难题,首次实现了溶解法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准确定性定量分析,并形成了集专利、标准和论文为一体的技术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23
    2023/05


    20230522194538_g3bg7l4s31.jpg

    近日,由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东华大学)、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省纺织工程学会、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期刊等单位联合承办的首届中国新材料技术应用大会——纺织新材料论坛在四川锦江宾馆成功举办,会议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巨安奇和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纪刚主持。

    20230522194545_5hnucbm3gw.jpg

    此次纺织新材料论坛为着力解决关键战略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核心问题,聚焦新一代功能纤维材料,包括低碳生物基纤维,高性能纤维,功能纤维和染整助剂等,邀请了纺织新材料领域院士和14位知名专家,共同探讨纺织新材料领域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担任论坛主席并为论坛致辞。本次论坛报告共分为三个主题。


    高性能纤维的发展与高值化应用


    20230522194552_qdjgl6iclh.png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程博闻、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王桦、总后军需所研究员刘雪强、东华大学教授巨安奇、成都新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教授徐长刚等专家分别做了题为《芳纶纳米纤维及其气凝胶的研究》《聚苯硫醚(PPS)超细纤维与应用研究》《聚酰亚胺气凝胶制备与应用》《碳纤维产业状况及技术进展》《PBO纤维应用及发展》的主旨报告。


    环境友好纤维的高效制备与再生利用


    read_image.png

    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长春应化所研究员刘焱龙、东华大学教授陈龙等专家分别围绕《Lyocell长丝高效制备及差别化研究》《聚乳酸在纤维领域的应用研究》《废旧棉、涤纺织品化学清洁再生与利用的研究》作了分享交流。


    纤维材料的功能构筑与多学科交叉

    20230522194610_jtj70nsea1.png

    请输入图片描述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陈苏、四川大学教授兰建武、东华大学教授孙宾、北京纳米研究所教授董凯、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高工周佳良、四川大学教授谭淋等专家分别做了《多功能微纳纤维构筑新技术及其应用》《聚酯弹性体/PET复合弹性纤维开发与应用》《有机无机杂化绿色钛系缩聚催化剂及其聚酯工业应用》《自主式供电和自驱动传感智能纤维材料》《抗菌纤维技术发展及成果转化模式介绍》《液态金属掺杂纳米凝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主题报告。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与会代表就纺织新材料领域的最新基础理论、前沿技术成果和应用研究和报告内容与专家积极互动,现场学术氛围热烈。论坛的成功召开为我国纺织新材料“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开放式平台,论坛所汇聚的高水平报告为我国纺织新材料的技术创新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


  • 20
    2023/04


    20230419112859_ekr9rcknai.jpg


    4月15日-16日,第十二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隆重举行,通用技术新材董事长、党委书记庄小雄,通用技术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崔桂新,通用技术中纺院总工程师李瀚宇受邀参会。本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以“学术引领 科技助力 创新赋能”为主题,设置了1个主会场、10个分会场、1个研究生论坛。在颁奖环节,会议分别为2022纺织学术大奖、2022纺织学术带头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士等奖项颁发证书,庄小雄入选2022年度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士。


    20230419112911_x5gjp7cu4w.jpg


    “生物基纤维材料论坛”分会场


    20230419112957_v32bi1vuga.jpg


    “生物基纤维材料论坛”分会场由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承办。会议由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博闻,中纺院原副总工程师黄庆共同主持。来自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相关单位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交流。


    20230419113008_ybowp183ep.jpg


    在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常规化纤品种已经无法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开发高品质生物基纤维品种对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的重要意义越发凸显。本次会议邀请9位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结合产业重大需求和各自研究方向,深入阐述生物基纤维材料领域发展趋势、重点品种的关键技术和相关成果。


    20230419113132_h38kac2xau.jpg


    中国化纤协会总经济师、生物基纤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增俊作《生物基化学纤维现状及“十四五”发展方向》专题报告,对我国生物基纤维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目标与展望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我国生物基纤维发展必须要实现原料的稳定供应、产品的规模化和低成本制备、以及装备的国产化。


    20230419113139_g3gf95nahu.jpg


    Lyocell纤维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纤维,中纺院副总经理徐纪刚在《Lyocell纤维的研究与进展》的主题报告中,从Lyocell纤维产业技术分析、Lyocell多元化产品、Lyocell纤维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等三个方面对Lyocell纤维行业发展进行了精准阐述。他建议,我国Lyocell纤维产业发展要重点围绕产能控制、纤维应用技术、桨粕和溶剂配套工程及节能技术等四个方向进行。


    20230419113148_d10h90rxoh.jpg


    功能化纤维产品与制备技术的开发是生物基纤维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天津工业大学教授任元林以《阻燃Lyocell纤维及织物的研究进展》为题分享了当前纤维素纤维阻燃改性的主要方法,指出阻燃剂及阻燃技术的发展必然朝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方向发展,生物质阻燃剂将是未来重要的研发方向。


    20230419113226_so3vgvqgsk.jpg


    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是生物基纤维应用发展的基础,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郝新敏作《生物基尼龙56纤维结构性能与应用》报告,介绍了生物基尼龙56纤维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情况。他指出,生物基尼龙56纤维材料在吸湿快干、染色、阻燃等性能方面优势明显,在纺织服装及新型塑料行业升级换代发展中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30419113236_0jio5k3m8g.jpg


    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热门的生物科学的分支学科,通过生物方法合成的聚羟基脂肪酸脂材料具有环境友好特征,发展前景广阔。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国强在题为《生物聚酯PHA:多样性材料及其应用》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其团队通过外观、内部结构、生长方式、代谢途径、产物合成路径5个方面开发的新型微生物底盘,实现了PHA(聚羟基脂肪酸酯)材料高效低成本绿色化生产。PHA材料种类丰富、性能全面,未来必将成为驱动可降解材料产业的新增长引擎。


    20230419113246_pwsxjvwqny.jpg


    经过20年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我国已具备规模化工业实施聚乳酸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天津科技大学化工系教授王正祥以《生物工程技术在生物基纤维材料发展中的应用》为题概述了生物工程技术在生物基纤维材料制备中的重要性,并以聚乳酸产业中乳酸单体制造技术为例,详细阐述了生物工程技术在乳酸制备中的技术创新过程。他指出,通过“政、产、学、研、用”层面的通力合作,切实解决制约行业发展和自主化水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聚乳酸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聚乳酸材料为民所想、为民所用的目标。


    20230419113256_avl8w8ujwv.jpg


    在生物基纤维材料产品推广应用中,“禾素”这一品牌的产品无疑是市场中的一颗明珠。南京禾素时代抗菌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斌在《基于PHBV生物基抗菌纤维的纺织品研发及其应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禾素公司抗菌纤维材料的抗菌抗病毒机理、产品的性能特点、应用与开发实践等情况,他指出,目前抗菌纺织品标准仍需在安全性、功能针对性、检测菌种的细分等方面进行完善。


    20230419113304_1v4j8lm79g.jpg


    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材料性能降解性能优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纺院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吴鹏飞在题为《生物可降解纤维及其产品研发》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纤维的发展及应用情况。团队开发的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纤维制备与应用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在医疗领域获得较好应用。


    20230419113328_6xb5roeqln.jpg


    纤维材料的低成本和高性能化是生物基材料的必经之路。来自天津工业大学教授郑柳春在题为《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低成本制备、改性和工业化研究进展》的报告中,从高性能PBS共聚物的低成本合成路线、PBS的共聚改性等方面介绍了团队低成本PBS产品的产业化制备技术、产品改性技术的研发情况,研制的产品性能优异,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部分产品已实现产业化。


    20230419113320_0rsi4a6jtk.jpg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与会代表认真聆听,并就报告内容与专家积极互动、热烈讨论。本次论坛的召开为生物基纤维材料领域搭建了一个面向前沿、学术互动、合作交流的开放式平台,论坛所汇聚的高水平报告及成果为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生物基纤维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